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03篇 |
免费 | 301篇 |
国内免费 | 15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98篇 |
劳动科学 | 53篇 |
民族学 | 249篇 |
人才学 | 315篇 |
人口学 | 27篇 |
丛书文集 | 3736篇 |
理论方法论 | 739篇 |
综合类 | 8327篇 |
社会学 | 689篇 |
统计学 | 1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3篇 |
2023年 | 268篇 |
2022年 | 321篇 |
2021年 | 388篇 |
2020年 | 336篇 |
2019年 | 340篇 |
2018年 | 105篇 |
2017年 | 211篇 |
2016年 | 317篇 |
2015年 | 445篇 |
2014年 | 928篇 |
2013年 | 774篇 |
2012年 | 924篇 |
2011年 | 1059篇 |
2010年 | 971篇 |
2009年 | 1026篇 |
2008年 | 1133篇 |
2007年 | 903篇 |
2006年 | 812篇 |
2005年 | 789篇 |
2004年 | 643篇 |
2003年 | 656篇 |
2002年 | 564篇 |
2001年 | 478篇 |
2000年 | 379篇 |
1999年 | 204篇 |
1998年 | 105篇 |
1997年 | 76篇 |
1996年 | 70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文化与人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虽然在历史上,文化与人的统一带有复杂的矛盾,而且往往是对抗的性质。但作为具有科学合理的主体性的人来说,文化能说明他的创造性程度,能说明他的能力和才干已发挥的程度。文化不应被看成是某种在人之外的东西,而是主体本身固有的活动,人是文化的主体。反过来,文化是人实现社会发展的领域,是形成、发展、成熟人的主体性的土壤性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在文化的视野下对人的主体性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22.
12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尚武"风潮盛行,梁启超感到必须面对"死生"问题。在探讨支撑"死生"问题的理论根据时,梁启超认为其他国家的宗教各自有死后的世界,尤其是佛教追究到终极,而中国古代思想在这方面鲜有系统论述,这是一大缺憾。梁启超试图从佛教和墨学的理论中来探寻死生观的精神依据。但在讨论轮回的时候,梁启超不谈"无我",而着重于"有我",即他重视"有我"在世间的功用。梁启超得到心理学的后盾之后才谈论"无我",还提到墨子的明鬼论,同时要援用"魂学"来补足墨子的死生观。在梁启超那里,"精神"的含义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他原来将"不死"作为"精神"的表现,但后来逐渐将其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核心即"精神文化"而赋予其价值。与此同时,梁启超还注意到不能用西方宗教观念涵盖中国民间文化,将中国民间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而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24.
需求观决定着人们的消费方式,进而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人对自身缺失状态的一种观念性把握,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需求一维性、需求无度性、需求异化性等问题,使人沦为财富和欲望的奴隶,成为精神的漂泊者,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要教育和引导人们,着眼于人类共同利益,遵循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原则,科学确定需求满足度;着眼于人的需求多样性,遵循统筹兼顾原则,合理确定需求的迫切度;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遵循依次递进的原则,不断提升人的需求境界。 相似文献
125.
126.
税收观是一个国家自身经验的产物。不同的国家因税收观生长土壤不同,生成路径不一,税收观自然呈现差异性。中国古代以封建社会为主的税收观,必然体现皇权至上、家天下等理念。即使税赋征收方式有所变更,但为皇帝、皇权服务的核心未有变动。现代中国税收观及其理论的形成深受苏联影响,国家分配论体现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特色。西方税收观经历了古典时代、中古时期,到近代形成了不同流派、学说,为现代西方税收观的形成、实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7.
王凤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1):59-60
鲁迅先生和有岛武郎都深切关心女性解放问题。有岛认为男女地位的差别造成了女性悲剧的命运。鲁迅则认为 ,只有社会地位的平等和女性的经济独立才能有真正的男人和女人。《一个女人》和《伤逝》即是二者女性观的反映。而且都提出了女性觉醒之后的道路应该如何去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8.
和谐观与人类美学思想的形成具有密切联系,“美在和谐”成为中西美学思想产生的第一个命题。和谐作为一种秩序原理和关系范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美学史上人们把社会和谐与个人全面自由发展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人文关怀和审美理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9.
中国语言从文言到白话的变革经历了从"戊戌变法"到"五四"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东方杂志>作为贯穿这一时段的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刊,对中国语言的变革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不仅为讨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见证了这一时期中国语言变革的过程,而且杜亚泉也代表<东方杂志>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观和变革立场.<东方杂志>早期的语言观与"五四"主流的白话语言观是对立的,虽然坚持文言显得保守,但也有一些合理的成分,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0.
道德教育有其自身异于知识教育的特征和规律。孔子的德育思想中始终渗透着三个独到的价值取向,即在道德与规范、道德与功利、道德与知识之间分别倡导和坚执德性优先原则、超功利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孔子颇有创获的德育尝试高扬了德育目标的超越性、德育手段的纯粹性和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精神,对当今道德重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