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儒家文化圈又称汉文化圈。由于地理和历史方面的原因,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渗透到朝鲜半岛、日本等国,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北亚文化圈。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中韩两国的文化,都深深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早在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就已经传入韩国,并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对韩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中国几千年来一向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以往,人们多将仁义看作是孔孟之道的核心,因而比较重视仁义,忽略了礼义。仁义与礼义都是儒家倡导的道德理念,二者的内涵有差异,作用也有区别,但是,二者的价值和意义却不分上下。重塑"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是当今每一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责任在身,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礼义的价值。礼义虽然是两千多年前提出的道德范畴,而且,在道德教化和道德建设方面,仁义比礼义更受重视;可是,在"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礼义又比仁义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3.
学术发展既随世运推移而变迁,更在变迁中为时代走向注入新的特质。作为集传统学术之大成的清代学术,即在汉唐经学、宋明理学的嬗变中,经由清初迨及乾嘉,以知识界对传统经典的回归取向为标志,实现了由理学返抵经学的学术转型,遂在反向层面上拓展了传统学术的更新进路,从而彰显出有清一代学术的鲜明个性。而在此转型过程中,乾隆初叶清廷诏开三礼馆这一政治性学术活动事件,确然担当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4.
儒家、道家、墨家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真正具有独创性的三大流派。墨家在关于最高权威、统治方式和人生态度等方面都向儒家道家提出了挑战。与儒道推崇圣人权威,主张礼义或自然之治,倾向于有进有退乃至消极虚无相对立,墨家希望利用"天志"限制王权,肯定平等,强调"法仪",倡导积极进取。从总体上看,儒家道家代表着传统,墨家则蕴涵着现代性。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儒道多表现为一种阻力,而墨家则起着一种呼应和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谈天 《理论界》2023,(12):37-43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形”概念一般被理解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呈现。而在荀子那里,“形”并不局限于个人的修身之事,还具有了礼则化的规范意义。荀子认为,“形”的实现必须通过“心”之持养,经历“心”之思虑、决断,不断地接纳与践行礼义法度,方能于外有所呈现,而“形”之展现,必须使之普遍化、礼则化,否则只是容貌、仪态、言辞的表现而已。一种没有标准衡量的道德修养,是无从判定修养境界的,也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形”必须依从礼义,以礼义为准绳,从而实现客观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了“礼文”和“礼意”的关系。清儒在治礼过程中格外关注对“礼意”的寻求,主张“通礼文之穷”以寻求蕴藏在“礼文”背后的“礼意”,并呈现出清初“礼时为大”、清中期“即器明道”、晚清“会通汉宋”的阶段性特征。对“礼意”的寻求与阐发,既是一种治“礼”的方法,也是一种治“礼”的理念,更是一种治“礼”的目的,展现了清儒“通经明道”的立学旨趣及“以礼经世”的礼治思想。  相似文献   
107.
荀子论和谐     
王鹏 《理论界》2012,(2):120-122
荀子关于和谐的思想,存在如是之逻辑架构,首先,所谓和谐涵括了三个维度——人与自然、人自身和社会和谐,其中社会和谐是关键。其次,实现和谐的关键是礼,即通过礼来贞定人在群中的角色,通过礼来修身,通过礼来协调人之需与物之长。最后,要真正通过礼来实现和谐,还需要君(圣人、师)及其主导的教化与刑政。  相似文献   
108.
礼义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礼义"的思想,提出礼义治国的思想。从理论上讲,礼义可以用于治国;从实践层面上,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依赖于礼义。礼义治国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施行,即礼义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结合,从而达到治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9.
当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存在两个短板。一是缺乏文化底蕴,没有立足我国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二是欠缺实践环节,单纯的知识灌输式教学不适用于礼仪这门实践学科,反而带来教会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的风险。本文立足这两点,对症下药,探讨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机制和途径,研究出既秉承传统礼仪文化精髓,又体现时代内涵,既注重知识,又强调实践的的大学礼仪课程设计方案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0.
中国传统文化中“情”彰显丰厚意蕴,并常与人之“性”关联,同时不失“理”之调适。先秦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注重于以性说情,或以情释性,主张性、情一体;同时又主张以理调情、节情、制情,或以礼挈情、导情,而“礼也者,理也”。孔子“仁”学兼性与情,以孝弟(悌)的自然亲情为始,推己及人而泛爱众;主张以知利仁、因情以礼,以礼挈情。孟子以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说仁义礼智四端性善,“心统性情”,四端之性亦为四端之情,并以之为人之“大体”;主张反求诸己求放心,理义调情,立“大体”之德以控制“小体”之情欲。荀子认为情不可免,从人的自然情感说性;主张以理节情,使情中理、中流,并主张化性起伪,称情而立文,以通“理”之礼养情、饰情、导情、兼情。先秦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有关性、情、理的思想构成儒家伦理中性情论与理情说的源初型态,其后儒学家大多专注于性、情、理阐释及其关系探究,由此影响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学术脉路,通情达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的独特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