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胡亚非  王雨佳 《理论界》2008,(2):159-160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中有一段针对礼义教化的论断,从这段话出发,本文试图站在历史文化的视野上,综合《论语》、《诗经》,以马克思主义有关上层建筑的理论,分析春秋时代礼义教化的状况及其深层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42.
武贤芳 《理论界》2007,(9):180-181
韦伯认为,儒教的理性是一种秩序的理性主义,这种理性的和平主义特征体现在传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从儒教对秩序的关注入手,试图分析儒教如何阻碍了正式制度秩序的完善,又如何作为非正式制度维持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秩序。  相似文献   
43.
荀子关于礼义与性情之关系的思想,对于当代儒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们通常将荀子的性情论与礼义积伪论对立起来,这其实是不对的。我们发现,荀子思想是从“礼以养情”出发的。情有两种:有待之情与无待之情。这两种情又分别联系着有待之性与无待之性。首先,性情论中有待与无待的区别,给出了礼义的来源——忧患之情;而礼义又反过来滋养了性情,从而塑造了一种君子人格——“悫”或“材悫”。于是,有待与无待的鸿沟在礼义实践中得以被超越。因此,荀子的性情论与礼义积伪论之间存在着相互给出和互相诠释的关系。  相似文献   
44.
丘生 《中华魂》2014,(1):32-33
正落笔写下"重建"二字,心头不免显得有些沉重。众所周知,我国曾是一个文明古国,孔孟的"礼义仁智信"长期以来是中华子孙的信仰,史上甚至出现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良好民风,即使在上个世纪60年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还风靡祖国大地,人们深为"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而自豪。时至今日,竟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许多同胞为此感慨、困惑和纠结。  相似文献   
45.
现有关于环境抗争的研究,更偏重于环境抗争行动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以及环境抗争的策略、组织等外显特征,对环境抗争行动者遭遇污染后如何在其规范体系中做出反应、形成行动策略的内在结构涉及较少。基于沙岗村案例中村民环境抗争行动的结构分析,发现村民们行动在以“差序礼义”为特征的规范体系内:无论是与污染企业主的对抗,还是通过上访与政府发生互动,村民们做出行动决定时,首先都以其自身与企业主、政府的差序性关系定位为基础,行动策略的决定依据于其规范体系中特定关系所对应的礼义规范。村民环境抗争行动具有其独特的乡土意义。脱离村民经验世界中的规范体系理解村民抗争行动的意义,会造成对村民行动的误解、偏见,不利于环境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46.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义之邦"而非"礼仪之邦"。礼仪与礼义之间是起点与终点、外在与内在、行动与思想、表现与实质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当前应该从"礼仪"与"礼义"内外两个方面加强教育培养,提高国人道德文明素质。社会教化中应该注意个体、社会、国家精神的不同。"礼义"仍应为当代社会教化之重点,这是因为其有现代性与民族性。礼的精神实质在于:和而不同、等差有序的文明秩序;恭敬、辞让的尊人利他精神。弘扬礼的当代意义,必须在价值观与道德观上坚持等差伦理与平等伦理的统一。弘扬礼让精神,抑制过分竞争。  相似文献   
47.
<管子>主张的和谐社会是取法自然的社会,是在与自然和谐之上的顺势而动,主张适时的农业生产建设.在社会生活方面,保障弱者,对于才能优异的人,根据特长委以相应的责任;保持法律稳定性及公平和公正;是安定的、知礼义的、教化成俗的社会.<管子>和谐社会的基本核心是法律的公平和公正,礼义和教化是为了维护法制的实施.社会生活的安定和保障也是为了使民众各安其居,保障社会生活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8.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以仅有的28个字隐匿着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及其情感变迁过程,若是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去分析,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交织着强烈的"情"与"礼",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冲突.为了协调冲突,诗人规训于"自我-理智"的调节,从而实现了本能欲望的"升华",创造出了<题都城南庄>的千古绝叹,也使得我们可以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体悟诗人美好情感遗失的无限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49.
孟子继承自周公、孔子以来关于礼学的思想传统,在礼坏乐崩的历史背景下,面对别人的违礼行为,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维护了宗法等级制度下的礼学传统,本文用王驩参加葬礼时,孟子对礼的维护作具体说明;同时,孟子礼学思想又以其性善论思想为基础,强调礼本于情而作,这种因性而情的性善论而使得在礼和情发生冲突时,使得为寻求礼的权变性和灵活性成为可能,本文用“嫂溺救之于水”的例子作具体说明。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窥探到,在礼坏乐崩的时代背景下,孟子对礼的精神的注重,逐渐实现了礼从礼仪到礼义的推进和转变。在维护圣人礼乐原则的同时,要谨于心。又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因情行礼,切勿被礼的形式所束缚,真正做到行于礼,从而实现孟子之礼“经与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50.
清高宗执政初期,完成了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取向上的抉择.其中,"三礼馆"的诏开和<三礼义疏>的结撰,即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体现."三礼馆"的诏开,一则昭示了清高宗对其祖圣祖之文化政策,并最终完成了由理学向经学政治取向的转变;一则开启了学术方向上对经学特别是<三礼>学的有规模、成系统的整理和阐发.进而从一个侧面揭示"三礼馆"的诏开对<四库全书>的汇辑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