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于对秦人和秦地的历史渊源、秦史的政治影响、秦腔的历史传播和社会影响的梳理,认为秦腔文化区是指秦腔影响达到一定程度,专业剧团和演出人数在当地戏曲活动中占到半数以上份量的省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秦腔的生长、繁荣、发展、研究有赖于整个文化区内各种有利因素的推动,目前秦腔社会文化研究成果较少,在向研究者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2.
乐善秦腔作为一个古老的戏中,在独立的地域文化影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为秦腔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传承和保护好乐善秦腔是我们当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3.
秦腔舞台布景的常用的形式之一是平面化布景,它呈现的是二维视觉效果。舞美设计师通过对生活中物象的轮廓外形、特点进行选择、整理、概括,重新设计出全新的平面造型形式,使这些图案以软景、硬景、软硬结合景的形式,简单明了地出现在舞台上。  相似文献   
24.
肖菁 《当代老年》2008,(12):53-53
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者贾平凹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作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秦腔》的这声喟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作家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5.
用简谱和锣鼓经把秦腔音乐写进小说,将时间艺术溶进符号艺术之中,以揭示性格、暗传情绪、营造氛围、凝聚秦人秦地的生命呐喊和文化魂脉,是《秦腔》的一个创造性探索。《秦腔》通过日常生活的描绘,呈现了当代农村在历史与道德、经济与人文坐标上的错位,表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权力体系和族缘缘体系交叉互动的复杂关系;如数家珍地描绘当下农村生活的原发状态,既将时代风云稀释为家长里短,又在这种描绘中渗进了许多灵悟的元素,不妨称之为灵智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26.
秦腔这一古老的剧种,是西北人民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振兴秦腔的关键是从剧本入手,本文就剧本创作的一些现实问题谈了新想法。  相似文献   
27.
“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其基本特征是不仅以板腔构成唱腔,也以变板和变腔的方法去发展唱腔。和曲牌体唱腔一样,板腔体唱腔也有基本唱腔,它是由上下句为单位构成的音乐结构。而这种结构早就孕育着二六板的因素。这种上下句交替的结构形式从渊源上说,是继承了民歌的传统;从构成原理上说,是基于美学上均衡对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8.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与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秦腔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且作为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周仁回府》是秦腔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支撑,对电影《周仁回府》进行对外译介研究,探究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秦腔电影英译应具备哪些特征,为秦腔文化“走出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9.
秦腔》自问世以来虽然受到各方的好评,甚至几近被公推为经典之作,但是文本中存在的题材内容的重复、叙事理论的老调、叙事(魔幻)手法的雷同和叙事材料的多次复制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并制约其走向经典。而通过这样的考察不难发现,贾平凹事实上早已陷于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30.
张光茫 《社区》2011,(26):11-11
以前读贾平凹的《秦腔》《高兴》《古炉》,我总能够感觉到一个时代的命运。感觉到贾平凹的悲天悯人。如果说,小说中作家还能偷偷在书页的一角藏起来,那么散文无疑就将作家的整个心铺在纸面上,最见情怀。在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天气》中,我读到了贾平凹洞察“天气”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