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79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310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915篇
社会学   65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21.
在对绕城高速公路北段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和沿线水土保持措施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宫胁法生态修复原理,提出绕城高速公路北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3个原则,分5个功能区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体系,以实现高速公路"点、线、面"水土保持综合防护目标,对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监测重点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2.
依据后字弱读与否,攸县皇图岭话的两字组可以分为非轻声两字组和轻声两字组。利用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分析攸县北乡皇图岭话的两类两字组变调现象后发现:轻声两字组的轻声后字主要通过声调扩散和缺省调值插入规则获得调值;非轻声两字组的前字经历了浮游调的脱落和曲拱节点下h特征的删除,后字的调域因重音音节的同化而调整。皇图岭话复杂的变调现象的根本成因在于左重型重音模式,而词重音的分布受词汇形态结构的制约,体现了形态影响音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3.
山曲、爬山调和信天游的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歌的命名、歌词的形式、曲调的特征,以及方言的运用、人口的交流等方面,试图证明流传于我国冀、蒙、晋、陕、甘、宁、青、新八省区局部地区的两句头山歌——“山曲”,也就是“爬山调”和“信天游”。它流布广阔,传唱久远,影响浓重,歌词与西北方言区内的晋方言有关,传布与我国历代人口长期反复地大规模流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4.
不能犯与未遂犯、迷信犯的差别体现了刑法社会保护机能和个人权利保障机能的冲突,不能纯粹的以主观危险说和客观危险说作为区分二者的标准,而是应当将刑法危害社会秩序、保护法益的功能和保障个人权利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主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上,以事后查明的行为时所存在的各种事实为基础,以行为时为标准,从一般人的立场出发来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具有危害社会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5.
唐艳香 《兰州学刊》2007,(10):159-162
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以义和团运动为例,考察了解读历史的三种方式:事件、经历、神话,分别分析了历史学家、过去的经历者、神话的制造者三者怎样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过去,由此来探讨如何探寻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26.
因想象竞合犯属于实质一罪,而其法益侵害性又重于单纯一罪,故“从一重”便成为其通行的处断原则;适用该原则时需要比较数罪的轻重,其常用方法为“先比后定法”。但若竞合数罪的法定刑完全相同,只能根据犯罪情节来比较其轻重。  相似文献   
127.
法定犯罪目的的实质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辅顺 《兰州学刊》2004,5(2):148-150
法定犯罪目的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明文规定的犯罪目的。对于法定犯罪目的的实质的认识 ,中外刑法学者看法不一 ,主要有特定犯罪目的说、犯罪动机说和追求超故意的结果说。本文在评析特定犯罪目的说与犯罪动机说二者缺陷的基础上 ,基本肯定追求超故意的结果说 ;并认为在目的犯中 ,犯罪目的具有二层结构 ,法定犯罪目的属于其中的第二层次犯罪目的 ,其实质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超出直接故意意志内容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28.
班杜拉社会认知观的自我调节理论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自我调节研究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课题之一,因为自我调节是一个复杂的、整合的过程,其中涉及到了关键性的动机变量与自我过程.根据班杜拉社会认知观的自我调节理论的研究,自我调节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自我调节过程及其伴随的信念可分为三个循环的阶段:预测、操作或意志控制、自我反省;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个体的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机能的失调主要应归因于无效的预测和操作控制技术;自我调节技能呈现出多水平的层次发展.同时,自我调节技能的多水平层次还需要在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证实.  相似文献   
129.
危险犯既遂后主动排除危险状态行为的定性问题是刑法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此学者们进行了不断的探讨。理论上存在危险犯既遂说、危险犯中止说以及实害犯中止说三种观点。本文在评析这些观点的基础上,赞同实害犯中止说。  相似文献   
130.
行为犯与危险犯之界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洁 《阴山学刊》2004,17(6):84-88
作为犯罪既遂形态的两种相互紧密联系的类型,明确行为犯与危险犯之间的界限对于妥当地处罚犯罪人是相当关键的。无论以危险的法定、危险的程度还是危险的表现形式来区别行为犯与危险犯都存在困难。行为犯和危险犯的区别的前提在于危险的表现形式不同以及对客体的关系不同。行为犯是与结果犯相对应的犯罪形态,而危险犯是结果犯的类型之一。行为犯与结果犯的区别在于立法是否规定了结果。危险犯与纯正的行为犯的区别在于是否通过行为结果表现对犯罪客体危险;危险犯与不纯正的行为犯的区别在于是否造成了现实的侵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