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75篇
社会学   1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徽剧是一门古老的剧种,徽剧的故事曲目、脸谱元素、服饰道具以及戏曲动作等元素为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角色资源.根据徽剧艺术元素进行动画艺术语言改编,重新整理和提炼徼剧经典角色造型,研究当下受众群体的审美观念,把徽剧中具有影响力的角色形象移植到动画角色设计中,借助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文化品位高、造型独特的动画角色设计,对加快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提高安徽动漫制作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安徽经济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2.
本文将德国学者施劳德先生根据语音记录、经李克郁先生翻译的土族史诗《土族格赛尔》作为分析文本,对其进行语言层面的剖析,试图找出存在于史诗中的程式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73.
权新宇 《西藏研究》2023,(4):143-154+160
麻昼仪式具有傩舞和苯教的某些文化元素,但不完全是学界一般认为的傩舞和苯教神舞的民间遗留,而是以仪式主体相信万物有灵和鬼神等超自然力量为基点,通过一系列媒介并加以符号化和象征化,在特定时空维度中,以众神之名驱逐侵害人们的鬼邪,旨在落实来年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现实性诉求的一种程式化叙事。这种程式化叙事不仅是白马人精神世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投射,也是村落语境中白马人对自身文化的追溯性表述。显然,这种追溯性表述与族群的过去、现在及未来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174.
宋代美学的近代化转型始发于上层审美意识形态的下贯,并最终实现了由雅向俗的历史转向。由北宋诸皇帝主导的古琴改制,突出地表现为皇权审美意识形态,尽管未必成功,却顽强地支持着琴学的高雅文化向度,以为贵族美学之号召。与此同时,因应于宋代社会结构的扁平化,琴人队伍以弥散的方式实现了世俗化重组,包括琴僧、道士、江湖隐侠、权贵门客甚至青楼琴伎在内的众多民间琴人,通过对精英阶层琴学资源的获取与祛魅,改变了宋琴官方的传承谱系以及小众的传播路径,世俗化与平民化的个体主义风格兴起。基于琴的乐音调式向诗词语言发动了强大而复杂的渗透,琴词结合推进了宋词的雅化。经此过程,琴转型为流行乐器。对琴的认知与出于不同身份立场的审美价值判断,与基于程式化理性的技法化、专业化的艺术习训模式,形成了雅俗兼得的琴学生态链,以此得以窥见宋代美学雅俗的分野。  相似文献   
17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08-113
敦煌写本《汉将王陵变》是晚唐五代时期《汉将王陵变》讲唱的写本,是对某一次特定的《汉将王陵变》讲唱的记录或抄写,也是对《汉将王陵变》讲唱传统的记录或抄写。它为探讨王陵故事在讲唱传统与书写传统之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提供了可能,研究它的口承性及其与书写的互动,以及写本的文本属性,对认识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的生成与文本形态以及拓展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研究的视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6.
本文以口头程式理论为基础,从修辞、诗句两个方面分析了回族叙事诗《马五哥和尕豆妹》的口头程式特征,并结合民俗语言学的知识,提出口头传统的程式是"民众运用口语进行口头表达的一种习俗惯制",是"口头传统叙事抒情、代代传承的一种模式、方式和规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7.
八股文是一种程式化程度极强的考试文体。明清两代,从形式、写作内容及文章风格上都对八股作了严格的要求。八股文的程式化自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合逻辑性,这种标准化的考试文体不仅大大提高了考官的阅卷效率,而且直接影响了明清文人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模式的建构与形成。但高度的程式化也限制了文人的创造力,八股文不可避免地随科举制度的结束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178.
179.
以往学界对荷马史诗等作品的研究,多立足于书面文学的立场,相对忽视对它本身“口头性”的分析.帕里、洛德师徒长期致力于研究口头文学传统,并创造性地提出“口头程式理论”来理解口头诗歌的构造法则.以此观照中国古典诗歌,发现它与口头传统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关联:首先,中国早期诗歌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重著”现象,正如西方史诗中的“程式”,是诗歌口头传统向书面创作过渡的鲜明遗痕;其次,主题作为一种固定的套语创作方式与观念群,需要从听众那里得到本能的反应与期待,所以起到了导引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关于人物服饰装扮的主题,程式化铺衍的特征异常鲜明,但在中国文学强大的抒情传统中,它却往往被视为一种描绘技巧.若以西方文学为参照,我们毋宁将其当作一种叙述方式,是对主叙事的补充或辅助.这些重复性、稳定性的程式和主题,大大帮助歌手在现场表演的压力下快速流畅地叙事,这为中国文学存在抒情叙事两大传统的共生景象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