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9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夏商周断代工程集中解决的是年代学问题 ,因此 ,当时讨论的考古文化只涉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和北京等地区 ,山东不在其列。但从历史学角度看 ,山东古文化实与夏商周王朝关系密切。在夏王朝时期 ,其主要的附属方国、寒浞等均在山东。商王朝时期 ,商王南庚、阳甲曾都于奄 ,据考证 ,当时的奄就在山东兖州、滕州一带。据甲骨文记载 ,商末帝辛时曾“征夷方” ,结合青铜器铭文可知其具体路线为兖州———新泰———青州———潍坊。西周时期 ,山东有许多重要封国 ,齐国、鲁国之外 ,还有纪国、莱国、滕国等等。到了春秋时期 ,各地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开始疏远 ,但山东地区的诸侯国则仍与王室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2.
财富差距的代际转移形成了较有典型性的"贫二代"和"富二代"社会分层。基于不同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环境,"贫二代"和"富二代"们各自表现着不同的行为特征。但共通的是,他们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潜藏着众多危及社会的隐患,极端化的案例已频频发生。"问题"语境下的"贫二代"和"富二代"们对于社会的危害是双重的,一方面在于他们不同的偏执思想引发反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则是源于财富差距的扩大化造成"贫二代"与"富二代"之间矛盾加剧。除了通过合理渠道对他们施以教育社会化等有效措施外,还需从根源处着手化解这种隐忧,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3.
窃曲纹考     
周代青铜器纹饰中有一类称为窃曲纹,形状独特。对于其来源、分类,众多学者歧说纷坛。窃曲即是古书中的纵目任鲁奇,这可以从纹饰及相关典籍中得到映证。  相似文献   
34.
"贫"与""在"缺少财物,贫困"义上,存在着历时替换过程,其变化的动因是"贫"的语素化.演变的大致路径是:先秦由单音词"贫"表示的"缺少财物,贫困"这一概念,中古以后逐渐被双音同义词"贫"所取代,宋元时期又被单音词""所替换,是"贫"语素化的结果导致了""对"贫"的替换.  相似文献   
35.
微积分理论基础与辩证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追溯了微积分奠基问题的演变历史,揭示了潜在制约这门学科发展进程的辩证逻辑背景,同时阐明了辩证哲学家马克思和黑格尔关于微分学本质的哲学解释与现代数学分析基本思想的内在吻合一致,指出对数学科学中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间的协合关系这一思维新课题进行多角度深入探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6.
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苏武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的;晚年苏武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固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使自己随遇而安,进而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37.
一 许奕霖率组来到本市,督查内容是水源地污染 几个月前,省城一家报纸发表一篇批评文章,称本市近年工业发展忽视环保,废水直接排入江河,造成严重水污染,威胁本地居民身体健康,更危及下游省城数百万人的饮水安全.这篇文章在报纸、网络上广为传播,以致全省惊动.对此,本市迅速确定目标,推动污染整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基本达到预定目标.事态渐告平息之际,有人给省长发信举报,称本市整改弄虚作假、糊弄上级,江河污染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缓解.省长对此事做了重要批示,而后省政府办公厅将派员前来本市,督查省长重要批示落实情况,许奕霖一行随之迅速驾到.  相似文献   
38.
39.
"疑古"派的学术理路是以批判为宗旨,打通古今障壁,填平雅俗鸿沟,辨析史料一史书,区分其真伪,勘定其价值,厘清"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来龙去脉,还历代"古史观"的本来面目."疑古"派不是天外来客,其学术理路自有长久深厚的历史渊源.它高扬批判精神的大旗,打倒偶像,是中国史学"辨伪"传统与"五四"时代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疑古"派自认古史的"建设"不是创造,而是"恢复"其本来面目,而"破坏"只等于扫除尘障.破坏与建设是一事的两面."疑古"派超越古代辨伪传统,直接从丰厚的民俗文化中获得鲜活的资料、分析的逻辑和思维的灵感.就"疑古"派的"故事眼光"与"民俗视角"而论,它之所"疑",直指"学者们编定的古史"."疑古"派在史料学层面的"辨伪",价值判断标准并非一味破坏、打倒,其精髓正所谓"不立一真,惟流变"."疑古"派的具体研究成果或被超越,但其学术理路却与名山事业一道永存.  相似文献   
40.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无论在心理还是行动上,中国社会的"仇富"行为都不比西方社会更严重;而且,在当前中国社会中,"虐"行为远比"仇富"心理更为严重。但是,很多经济学人却往往置"虐"行为于不顾,而热衷于大肆宣扬和抨击中国社会存在所谓的"仇富"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些经济学人深受现代主流经济学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信条所支配,它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学教条运用到人类社会之中,从而将市场经济中的一切行为都视为理性的,将市场机制下财富分配都视为公正合理的,并将社会大众要求改革的思潮贬斥为非理性的。同时,这些经济学人之所以信奉现代主流经济学及其社会达尔文主义思维,很大程度上又在于他们狭隘的知识结构,从而缺乏审视和批判流行学说和思维的学术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