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65篇 |
免费 | 133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4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91篇 |
人才学 | 37篇 |
人口学 | 10篇 |
丛书文集 | 1604篇 |
理论方法论 | 236篇 |
综合类 | 2463篇 |
社会学 | 190篇 |
统计学 | 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125篇 |
2022年 | 125篇 |
2021年 | 146篇 |
2020年 | 158篇 |
2019年 | 145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91篇 |
2016年 | 84篇 |
2015年 | 197篇 |
2014年 | 306篇 |
2013年 | 247篇 |
2012年 | 322篇 |
2011年 | 349篇 |
2010年 | 311篇 |
2009年 | 284篇 |
2008年 | 329篇 |
2007年 | 261篇 |
2006年 | 248篇 |
2005年 | 211篇 |
2004年 | 160篇 |
2003年 | 176篇 |
2002年 | 133篇 |
2001年 | 127篇 |
2000年 | 101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谭雯玲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22,(6):73-94
作为高度发达经济体兼我国重要的投资贸易伙伴,荷兰的企业破产立法进程值得研究。以对破产债务人及其债权人利益保护程度的差异性为视角,企业破产法可以被分为“债权人友好型”与“债务人友好型”两大类型。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相比,荷兰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型迟来了一个多世纪。这种政策惯性与该国特殊的信用体系、市场结构、重商文化密切相关。但随着全球不安定因素的增多,荷兰立法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重整制度的价值。《重整法案》的生效标志着荷兰企业破产法正式转型为债务人友好型。该法案创新性地构建出重整专家制度,并确立了“最大化灵活性原则”在重整程序中的核心地位。于我国而言,不仅可以借鉴荷兰企业破产法中某些具体的规则,还更应从荷兰的经验中认识到企业破产法在市场经济,尤其是非常态经济形势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2.
20世纪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史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是才子佳人小说研究从发生至发展、从初创到形成一定研究规模的时期,版本的考证与溯源、作品的校勘与出版、文本的论析与评判,贯穿了才子佳人小说学术研究史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构成了研究史的主要内容。根据不同时期学术研究呈现的特点,可将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史分为初创期、停滞期和发展兴盛期三个阶段。总结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成果,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3.
84.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2):19-27
身份是民法史上的重要概念,其概念演变大致经历了从人格的构成要素到逐步取得独立的地位,成为影响行为能力的因素,并最终成为人们在交易活动中所处不利地位的代名词。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可以对身份进行不同的分类,如自然的身份与人为的身份、正身份与负身份等。这些分类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身份概念的内涵变迁的线索,并为研究不同的身份在民法史上发挥着怎样的功能提供了基础。身份在民法史上最重要的功能莫过于通过人的区分来组织社会和通过本质层次的自然的身份复兴来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当代,从契约到身份的运动又给身份发挥新的法则区分、倾斜适用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由法律基于秩序层次上的自然的身份对权利义务关系做出某种平衡与调整,对于构建正义的法律秩序显得十分必要。1 相似文献
85.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5-112
民国劳动法产生后,学者们开始予以关注,并在介绍引进劳动法、评述劳动法、书写中国劳动法史及劳动法的汇编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当时在华的外国人于劳动法研究也有贡献。1949年后,劳动法研究先是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受现代化模式下的史学观影响。进入21世纪以后,劳动法研究逐步走向深入。但这些研究大多存在为现实政治服务、研究模式固化、研究时段集中、缺乏劳动法实施研究等现象,且史学化的研究多、法学化的研究少。今后应加强理论和方法创新,拓展研究时段,推进劳动法实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86.
作为社会学史的一部分,社会学思想史以思想史或社会学视角研究社会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结合文本解读对思想演变做出解释。既有的社会学思想史研究大体上均可以归类为内部主义或外部主义研究框架,但这两种框架本身缺乏深入的研究。从美国社会学家卡米克和亚历山大的争论出发,梳理两位学者在解释人物思想形成、社会理论发展和社会学变迁三方面的不同立场,在比较的基础上讨论这场争论与内外之分相关的三项议题,进而对内部主义和外部主义的含义、具体解释机制以及两者的关系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87.
88.
《近世社会主义》是国人最早译介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其翻译版本多次出版。本文系统考察了该译著的翻译史。《近世社会主义》的译介不仅是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翻译并传播的开始,也为研究翻译在思想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89.
本文从古代典籍中相关术语的语义学考释入手 ,对“法”、“礼”、“刑”的概念、内涵及其属性进行了重新解读 ,并对20世纪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了质疑。认为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礼”或儒家伦理维系的礼治社会 ,而并非如西方社会那样主要是依靠“法律”(law)来治理的法治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一元性和整合性结构特征 ,决定了传统学科界限的模糊性 ,这与西方文化中政治、宗教、道德、法律等自成一体相对独立的分化式文化结构 ,也是迥异其趣。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 ,法律史学者们不顾中西方政治文化和法文化的巨大差异 ,简单地照搬和套用西方的法律模式来衡量、评估或裁剪中国的古“法” ,建构起一套行政法、刑法、民法、习惯法等诸法齐备且跨越5000年的所谓《中国法律史》或《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法律史研究 ,不仅无助于国人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礼法刑之属性的认识 ,而且造成了对传统和国情特别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环境的误解 相似文献
90.
文学文本的"误读"接受之成因及其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误读”接受是文学解读过程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读者解读文本 ,探寻文本意义内蕴的本真 ,或有意深文周纳、曲解文意 ,别有所解 ;或虽有超越文本本事本旨 ,但细细辨绎 ,又往往与作品的意蕴暗合。本文从分析“误读”的成因入手 ,试图阐明“误读”的审美价值及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