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02篇
  免费   641篇
  国内免费   184篇
管理学   887篇
劳动科学   45篇
民族学   388篇
人才学   209篇
人口学   180篇
丛书文集   4327篇
理论方法论   750篇
综合类   9890篇
社会学   1299篇
统计学   752篇
  2024年   225篇
  2023年   823篇
  2022年   745篇
  2021年   838篇
  2020年   749篇
  2019年   705篇
  2018年   310篇
  2017年   545篇
  2016年   609篇
  2015年   758篇
  2014年   1184篇
  2013年   1016篇
  2012年   1205篇
  2011年   1253篇
  2010年   1183篇
  2009年   1027篇
  2008年   1218篇
  2007年   884篇
  2006年   696篇
  2005年   624篇
  2004年   434篇
  2003年   362篇
  2002年   312篇
  2001年   255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21世纪以来,叙事身份研究迅速升温,成为叙事学界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文章从保罗·利科的叙事身份观出发,试图界定叙事身份的三个基本内涵,即身份的叙事、叙述身份和被叙述的身份。在叙事身份这一话题上,最核心的问题莫过于谁的叙事?谁的身份?从总体层面上来说,答案是人类的叙事和人类的身份。在人类学意义上,人类被称为“叙事人”或“讲故事的动物”,叙事使得人类区别于其他智慧物种。从具体层面上来说,叙事之于人类身份的建构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我”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建构了“自我”身份,这在非虚构性质的传记叙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另一种是“我”在讲述他人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辨识或认同了“自我”身份,这在虚构性质的小说叙事中较为常见;还有一种是“我”在讲述关于“我”但又不是“我”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建构了亦真亦假的“自我”身份,这在介于传记与小说之间的“自小说”中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992.
管仲乐 《北方论丛》2022,(2):168-176
房山石经唐刻《大般若经》刊镌过程中幽州社会各阶层皆有参与,构建了有别于实体宗教神圣空间的"社会空间"。此社会空间以宗教的神圣性为依托,在内部群体构成、活动辐射范围以及群众聚集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世俗性特征。在此宗教社会空间中,各个信仰群体以家庭、地域、社邑等方式结合,通过各异的参佛理念,或表达个人祈愿,或隐含政治诉求,或流露血缘特征。将刊镌佛经这一佛教活动融入多元化的具有世俗特征的信仰理念,展露了宗教空间中神圣与世俗的矛盾与依存。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张高评 《文史哲》2022,(1):117-130+168
笔削原指史料的删存去取,乃历史编纂学之必要步骤。笔与削彼此互发其蕴,互显其义。笔而书之,排比史事可显意,连属辞文亦能见义。《春秋》笔削书法,一变为属辞比事之《春秋》教,再变为详略、异同、重轻、忽谨、先后、因变之史法,三变为曲直、显晦、有无、虚实、忌讳、回护之义法。或笔或削,大抵出于作者之独断与别裁,为一家之言所由生,藉此探索文心、史识、史观、历史哲学,可谓顺理成章。方苞会通经史古文,提倡义法,强调法以义起,法随义变,为中国传统叙事学着重笔削见义、比事属辞之"法"提供了学理依据。《春秋》《左传》等史籍"言有物"之义,大多推见以至隐,往往藉由"言有序"之"法"以表述。古典小说与戏剧叙事渊源于史传,笔削书法,自可作为解读《三国志》《三国志注》《三国志演义》等史传、小说、戏剧叙事之津梁与法门。  相似文献   
996.
王柳芳 《殷都学刊》2010,31(1):48-53
《洛阳伽蓝记》(以下简称《伽蓝记》)与京都赋同属表现帝京空间之美的作品。《伽蓝记》以记寺庙为纲,展开对故都洛阳的全方位描绘。《伽蓝记》对京都赋多有借鉴,描绘景物多为四字句,整饬典丽,又运用赋笔铺叙物产之丰饶,具有夸炫特色。京都赋的大一统思想、颂美及讽谏之旨,也为杨衒之所继承。《伽蓝记》也运用了主客问答的模式,以强调北魏华夏正统的地位。  相似文献   
997.
时空概念是西方文化认识论方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时空隐喻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极其深刻,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隐喻思维.时空隐喻是相互联系的,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是以空间为基础的.因此,将时空隐喻结合在一起就包括永恒的时间和变化的时间、神圣的时间与世俗的时间、科学的时空观和人文的时空观,等等.  相似文献   
998.
时空观总是在影响甚至是左右人类的具体实践.自早期人类文明开始,一代又一代的时空观念造就了不同的人类实践图景.质量营销,作为专注于产品恒常性的营销活动,其本质上是该领域内涵的时空观的集中和具体体现.因而,对质量营销本质的解读,也应该基于时空两个维度展开;在时空框架内,人类的质量营销实践可以具体划分为偏向于空间维度的营销模式,偏向于时间维度的营销模式以及时空并重型的营销模式.不同的营销模式适用不同特性的产品.  相似文献   
999.
文章认为,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实质上是参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体现,因而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交易成本的节约对于加工贸易的区位选择具有特殊的意义。未来,为更好地促进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东部沿海省市应积极培育动态比较优势,以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而中西部省区则应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更好地发挥要素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000.
道德箴规与中国文学叙事的救赎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惩恶扬善的道德箴规制约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民族心灵文化图景上形成一种追索历史、质问自我的叙事张力,这种拷问灵魂的理性主义取向,影响着中国文学宏大叙事的发展轨迹.对人性的挖掘,对故事结局的设置,呈现出一股基于民族心理积淀的救赎潮流.现实生活中的巨大情欲磁场,促使神道设教向人情回报位移,道德说教流于形式,其针对现实社会的救赎效果往往被汹涌的写情道俗思潮所冲蚀,受到一定范围的打压,消解了它的道德震撼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