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64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30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312篇
理论方法论   74篇
综合类   738篇
社会学   84篇
统计学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6 毫秒
761.
英语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语料库及其关键技术KWIC,探讨了语料库语境共现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并以语料库的检索结果为示例,揭示语料库语境共现在英语词汇教学上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762.
指出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意识哲学,其哲学思想是"意向性"。认为"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根本的基础性概念、出发点概念,也可以说,现象学始于"意向性",胡塞尔的感知理论研究通过现象学的意向分析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并从事物感知(外感知)、自身感知(内感知)、陌生感知(对他我的感知)对意识的共现结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63.
中国诗歌观念大致经历了从"歌"诗"交织混一到逐渐区分、分途演进,再到徒诗现念明晰、诗体意义确立的徒诗化进程:汉代"诗"多专指<诗>三百,"歌诗"包括入乐歌诗和少量文人徒诗,魏晋文人徒诗逐渐增多,对入乐歌诗和徒诗开始用"诗"或"诗赋"指称,宋齐"乐府"与"诗"开始分别著录.刘勰"诗与歌别"的提出标志着徒诗观念正式确立.徒诗砚的确立使诗歌在内容上进一步强化了言志和抒情功能,在语言上更加追求辞华和用典,在声韵上更加讲究对仗和韵律.晋宋玄言、山水诗的兴起,齐梁永明体的盛行均与中国徒诗化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64.
本体论在现当代:解构与重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当代西方哲学家以语言转向否定和超越传统本体论 ,但他们仍回避不了本体论 ,却又未能建立起新的本体论。他们在解构传统本体论时 ,越来越认识到本体论与人类的生存实践密切相关 ,但却都未达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那样高度的认识。本体论在现当代的重建 ,其问题和话语、形式和内容都与传统本体论不同 ,是哲学上的变革和转型。当前实践哲学的兴起与本体论的实践性走向相关  相似文献   
765.
为了解和掌握当下国内媒介化研究成果的全貌,分析当前国内媒介化传播研究的特点及问题,借助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新闻传播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8本期刊进行文献计量统计,精选出201篇文献(2010—2020年),通过机构合作网络、作者合作网络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等,探讨目前国内媒介化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媒介化研究未来的方向和路径选择。研究认为,近十年来媒介化研究的特点是以质性研究、个案研究为主,侧重于对媒介化、中介化概念的辨析和对技术、时空的思考; 目前媒介化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关于西方理论溯源上的争议性和本土化的缺失,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地域之间的学者合作关系尚未形成等; 未来媒介化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聚焦于某一社会现象,关注媒介化社会下媒介与身体的联系,同时在借鉴西方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落脚本土化,推动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媒介化研究。  相似文献   
766.
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借助CiteSpace.5.6.R2软件对旅游符号学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并解读作者、机构合作图谱以及  相似文献   
767.
灾害叙事中的身体景象,显示出文学与灾害于人学层面的融合统一。灾境的极致与特殊,凸显出身体存在的真切和多样,使得以身体视角观照现当代文学的灾害书写必要且可行。灾害叙事中身体的沉重与受难、交换与消费、规避与操控,展现出身体的自然属性以及围绕身体、生命展开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灾害叙事对身体现象的关注,应当兼顾灾害的情境性、身体的多样性、文学的审美性,超越表象化、同质化的身体描述,实现灾害写作与身体叙事的互融共赢。  相似文献   
768.
空间叙事有着时间叙事不可替代的功能.毛姆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对空间的细致描写构建了三种不同的空间形式,它们在叙事中相互承接,共同构成小说的立体网状空间结构.毛姆笔下意蕴丰富的空间意象,成为人物行动的支点.这些空间意象在诠释小说主题的同时,建构起读者对人物和作品的认知,实现了对主题的浸润式阐释.此外,毛姆灵活自如地运用不同的叙事聚焦,引导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知他小说中所展示出的众多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769.
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特性,不仅须在全球化和中国情境的双重互动范畴中觅取,更应当首先承认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内在的"普遍性"。对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特质的讨论,必须将其置于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中。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自身特质的持续凸显,亦需依凭其在能够超越自身主观性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他者"对"自我"的意义。对具有"特殊性"的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进行"普遍性"的预设,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框架下重新阐释"他者"对"自我"的意义,以此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主体性的进一步张扬,从而展现真正具有"个体性"意义的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770.
20世纪中国的文学思潮有一个从改造群众到改造知识分子的范式转变:20世纪初直到40年代,文学中的主导话语是改造群众的启蒙文艺;随着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改造话语的广泛传播,文学作品中改造知识分子的话语模式逐渐兴起;在改造知识分子的文学范式中,知识分子形象逐渐"逊色"于群众形象,甚至淡出了文学视野,这改变了文学的格局。通过改造知识分子来提高群众的地位,这种"改造"叙事颠覆了既有的群众与知识分子形象,但却远离了他们各自的真实,对知识分子和群众都有一定的"误读"。知识分子与群众只有在双向互动的情况下才能使各自走向良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