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9 毫秒
51.
在六朝志怪书中,存在着先代文人经民间传说或后世文人的演绎加工,逐渐在志怪作品中显现神异特征的现象,笔者将其定义为"文人神异化"现象,其特征大致有见识之广博异于常人、有方术异能等。这些文人形象源自历史,而在演绎中,逐渐脱离真实历史而作为一种独特对象存在于志怪书中。目前学界对六朝志怪书的研究,仍处于一个相对粗糙的阶段,虽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出现大型丛书《六朝志怪丛考》与《六朝志怪与道教的关系》等重要著述,然对于志怪小说中各个具体问题的分析、解释仍流于笼统。笔者此次仅选择志怪书中文人形象这一切入点,通过对文人神异化现象的定义、阐释,避开较为通行的"佛道影响说",从民间宗教、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文人自身的心理结构中,找到文人神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为后来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詹冬华 《江淮论坛》2008,(2):149-154
在儒家的文化理念中,时间不仅是生生不息、日新富有的大化绵延,同时也是生命衰朽并导向虚无的直接根由.儒家主要是通过世代血脉的延续、文化精神的传承等方式来超越时间的.世代延续绝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本能的体现,它还具有更为深层的存在论意义,其目的就在于对抗时间迁逝的虚无.这种血脉延续已经超出了那种昼夜更替、四时循环的"度日"时间,而成为一种"世代生成"的时间.儒家的立言传统讲求"述而不作",其时间性在于,"述"以回忆和重新阐释的方式完成了文化命脉的延续与传递,"述而不作"显示了儒家的襟怀与姿态,它要求将个体的生命时间完全的楔入历史时间,与时间进行面对面的对抗.  相似文献   
53.
"欲丽前人"是陆机在其《遂志赋》序文中拈发出来的诗赋摹拟创作的新旨趣。这一摹拟旨趣的形成与确立,实际上相当深刻地反映了魏晋之际诗赋摹拟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以及"崇有"思维背景下诗赋摹拟在"体物"意识、创作技能诸方面的积极演进。第一,诗赋摹拟成为作者借以"立言"扬名的重要凭借;第二,诗赋摹拟成为一种"体物"的竞技艺术;第三,诗赋摹拟使诗赋体制自身的竞技性表现因素得以突显。  相似文献   
54.
世人多根据"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绝巧弃利"、"见素抱朴"等判定老子"重道轻文"、"重质轻文",反对"美"、"巧",其实不然。围绕着"道"的阐述,老子主张"言有宗",倡导合于自然的言说方式,强调"言善信",并以"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为自己的修辞美学追求。老子的这些思想观点,对中国的立言修辞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表明了曹丕本人对著书立说的弘扬,又彰显了以曹丕为代表的汉魏文人的文学自觉。缘何此一心声发于汉魏曹丕,则与汉末时势与曹丕个性密不可分。战乱与身世使其不举立德,个性与才情使之不尚事功、亲近文学,而瘟疫肆虐、性命堪虞的现状又激发了他浓重的生命意识与迫切的扬名愿望。明乎此,则不但曹丕揄扬文章之重要的原因会迎刃而解,而且对于汉末魏晋的社会背景,文人士子的创作心态亦可作更广阔、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6.
丁耀亢传奇<表忠记>创作有三个特点.一是秉承皇帝的意图对<鸣凤记>再创作.作品不仅刻画杨继盛竭志尽忠的死谏文臣形象,而且重在表达汉族士大夫对清王朝恩遇忠臣谏士的感激之情.二是创作有着鲜明的时代政治需求.顺治帝对<鸣凤记>的"思以正之"是一种政治标榜,即对降清汉臣既利用又猜疑打压的矛盾所致.三是作品内涵体现了创作主体外在诱惑与内心追求的交织.作者最终以功名的放弃来求得人生立言的实现.  相似文献   
57.
田奇 《南都学坛》2010,30(3):75-76
"辞达"一说最早见于孔子,中年以后苏轼对这一理论命题加以阐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视野。苏轼的"辞达"说乃以"意"为终极指向,是北宋文学发展与其自身经历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在苏轼热情倡导文学创作真实自然的同时,隐含着的亦有他立言以不朽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58.
试论庄子对先秦立言观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言是先秦时期“三不朽”之一。基于对道的体认,庄子对先秦立言观进行了批判,反对以言立道。为突破“道不可言”的困局,庄子创造性地提出并使用了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寓言是借他人、他物所说的话,重言是使人信服的庄重之言、耆艾之言,卮言是如酒一般让人品味又使人神往的载道之言。三言是《庄子》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构成其艺术特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9.
60.
"以数立言"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方式,始见用于刘宋谢庄《宋明堂歌》。其出现原因与传统祭祀"礼神者必象其类"的礼仪、魏晋以来新文体观念、刘宋孝武帝朝"复古与创新"的制礼风尚及陈郡谢氏家世礼乐学养有关。此后南齐谢超宗造《齐明堂歌》、谢朓造《雩祭歌》,北朝祖珽造《北齐五郊迎气乐辞》、庾信造《周祀五帝歌》和《周五声调曲》,皆"以数立言",建构了歌诗文体样式与其歌颂对象相对应的礼仪,反映出特定创作者与创作时代的礼乐、文体与学术取向;并在依五行"金数九"立言的名义下,采用既往不入歌谣之章的九言体作乐府歌诗,促成古代九言诗创作的第一次勃兴。清代康乾年间,文人"取诸九昭阳德"、"乾元用九"之数立言作九言颂圣诗,再次引发九言诗的创作热,这一过程为现代新格律诗选择九言体作为发展方向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