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58篇 |
免费 | 147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51篇 |
劳动科学 | 40篇 |
民族学 | 151篇 |
人才学 | 197篇 |
人口学 | 19篇 |
丛书文集 | 1887篇 |
理论方法论 | 340篇 |
综合类 | 4123篇 |
社会学 | 1193篇 |
统计学 | 1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97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137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102篇 |
2018年 | 59篇 |
2017年 | 112篇 |
2016年 | 152篇 |
2015年 | 314篇 |
2014年 | 764篇 |
2013年 | 590篇 |
2012年 | 609篇 |
2011年 | 573篇 |
2010年 | 518篇 |
2009年 | 536篇 |
2008年 | 984篇 |
2007年 | 668篇 |
2006年 | 380篇 |
2005年 | 388篇 |
2004年 | 307篇 |
2003年 | 239篇 |
2002年 | 211篇 |
2001年 | 259篇 |
2000年 | 158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杨小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风草传播模式说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儒家对中国古代政教合一传播思想的思考与简要概括,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两个重要发展者孟子、荀子都对政教合一传播观作出了进一步的推论,形成具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特色与历史内涵的传播论。《论语》主张政治主流意识传播与社会教化传播融合,包括传播路径合一、传播角色合一等,其身教观高度重视传播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柳向忠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2):37-41
陈建坚定于朱学立场,逐年编次辨析朱陆早晚异同之法,对历来持朱陆"早异晚同"说从佐证的时间、论证的方法及其特点等方面给予了深入地揭示和批判,是明中晚期朱陆(王)学术争辩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3.
古德曼哲学有关范畴和表现理论把符号区分为指称和例示,并且指出表现是拥有、隐喻、例示三者的合一。这些理论应用到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各个门类文艺中,可以看到与传统文艺相比,例示性作品的比例和重要性显著增加。未来文艺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会继续这种趋势,另一方面也可能在形式上又向传统进行某种程度的回归。 相似文献
54.
王萍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4)
强调是现代汉语中涉及领域宽广的一个复杂概念,但学界对其缺乏明晰的界定以及完善的分类。对强调的四种界定方式:信息、焦点视角;修辞视角;篇章视角;心理、认知视角进行梳理,并且总结了常见的分类方式。就强调的语言表现手段从语音、词汇、句法、修辞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研究中有待深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55.
56.
邓新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6):126-131
明初诗学批评家高棅编选的《唐诗品汇》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唐诗选本,也是以评选结合方式来体现自己诗学批评思想的重要的诗论著作。尤其是其唐诗分期理论,在广泛吸收唐末以来唐诗分期学说的基础上,正式确定了四唐分期说,显示了唐诗分期的批评史意义,对明代唐诗学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7.
郭惠尧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179-180
艺术设计中,创意与灵感的心灵促动、认知与感悟的才情激发、直觉与表现的感性把握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在创造过程中从感性到理性又到感性的嬗变。为设计而表现是研究表现方法和技巧的本质目的。眼、手、心的合理配合是掌握综合技能的有效方法。艺术表现不是依物描摹,而是写其形象,得其内质,所采用的技巧、方法、构图形式是在艺术高度上对形态美的表达和艺术境界的塑造。充分发挥手绘与电脑的作用、特点和优势是艺术设计对表现的理性选择。精湛的表现技能成熟于动心忍性、苦其心智、追写心悟、韬光养晦、思学磨炼之中。 相似文献
58.
59.
试论周敦颐对《中庸》“诚”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敦颐“诚”的思想来源主要是《中庸》。他依照《中庸》的模式,对诚做了深入的阐述,在儒学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朱熹与李退溪仁政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仁政说与李退溪的仁政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两人都主张,要实现仁政的王道政治理想,必须要有德才兼备的君主去实施;为了使仁政能顺利实施,必须限制君权。其不同点在于:朱熹仁政说是客观之理所必须,李退溪仁政说是内在本性之必然;朱熹仁政说不无手段之嫌,李退溪仁政说是目的本身。通过对二者异同的比较分析,可以为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