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82篇 |
免费 | 547篇 |
国内免费 | 5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0篇 |
劳动科学 | 9篇 |
民族学 | 806篇 |
人才学 | 68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2191篇 |
理论方法论 | 375篇 |
综合类 | 4033篇 |
社会学 | 347篇 |
统计学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9篇 |
2023年 | 912篇 |
2022年 | 782篇 |
2021年 | 817篇 |
2020年 | 559篇 |
2019年 | 460篇 |
2018年 | 176篇 |
2017年 | 163篇 |
2016年 | 146篇 |
2015年 | 214篇 |
2014年 | 356篇 |
2013年 | 261篇 |
2012年 | 316篇 |
2011年 | 346篇 |
2010年 | 338篇 |
2009年 | 325篇 |
2008年 | 339篇 |
2007年 | 280篇 |
2006年 | 207篇 |
2005年 | 206篇 |
2004年 | 149篇 |
2003年 | 133篇 |
2002年 | 106篇 |
2001年 | 109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1.
22.
23.
人类学一直关注礼物和互惠,然而人类学关注的不是礼物和互惠本身,而是它背后的人群结合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呈现不同面相.陕西关中地区人群结合的面相是什么? 笔者从涂尔干的宗教、仪式与社会研究的传统出发,对此进行探讨和解读. 相似文献
2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国际视域中最重要的时代性议题之一,在全球治理、共同体构建、文明形态变革等不同层面都具有崭新的世界历史意义。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直面当下全球治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它超越了零和博弈与霸权治理的思维定式,确立了合作共赢与共同治理的新型体系和法治、善治、共治的具体方略,具有显著的对外战略意义。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构筑一种主体与共同体相统一的共生系统。它是一种对全新的共同体的积极建构,而非对现存资本主义共同体的被动接受,对整个世界秩序的当代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真实地切中各国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诉求,突破欧洲文明中心论的禁锢和宰制,根植于中国独特的文明基因和发展实际,吸纳人类现代性文明成果,开启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蕴含着人类生存方式变革的文明意义。 相似文献
25.
制度体系改造与思想理论创设是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策略。老挝在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为培育“老挝民族”共同体,不同程度地借鉴了社会主义主要国家“民族识别”的发展经验,并依据自身实际开创出老挝特色,实现了自我变通。独立运动中,老挝人民党着重族群的“划分”,提倡基于地形结构的“三分法”以缓和紧张的群体关系,团结不同力量。共和国建立后,老挝政府重点推进民族的“识别”,因地制宜地协调社会融合,树立“老挝人”这一共同意识,强调“老挝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如此,老挝不仅厘清了历史时期的族群成分,也从国家层面上明晰了共同体培育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民族国家重构国族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26.
邢文正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32-40
在荀子的思想语境中,“义”由名辩学之“分”转化而来,是人自身的本分与责任,也是制约权力的底线力量。“义”不仅在个体生命处发挥着底线原则的作用,还必须是一个国家的社会价值内核。在精英秉政的制度结构内,精英群体通过“以欲济义”和“以善远恶”的机制,使公义价值深入共同体之中,被人们所感知、接纳和实践。今天,要改变和提升这样的“贤人政治”,应基于“自下而上”的现代民主去启动。 相似文献
27.
赵冰瑶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12):23-27
新社会阶层人士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践行“两山”理念,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有利于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形成“两山”理念的共同体意识,但是存在组织困境和嵌入困境。增强新社会阶层人士的“两山”理念意识,凝聚新社会阶层人士践行“两山”理念的合力,需要构建“两山”理念的意识形态框架,夯实新社会阶层的合力,促进新社会阶层人士认同与践行“两山”理念。 相似文献
28.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由于多维度互嵌关系与多面向复杂生态的存在,网络空间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在理论层面,网络空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塑应当着眼于框架共享、心理共振、价值共创等维度,以夯实认知共同体基底、增进情感共同体引力、强化命运共同体观念为主要发力方向,贯通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实践层面,对应于“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应着力于共享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的精准嵌入、群体共鸣感与个体代入感的提升强化、表达有效性与沟通有效性的协同提升,实现网络空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持续生成与巩固。 相似文献
29.
面对当前社会伦理问题,儒家塑造心性、约束行为的伦理思想值得推崇,重新挖掘、阐释儒家“仁爱”“礼德”和“诚信”的社会伦理内容,培育道德主体内在德性特质和外在道德行为十分必要。因此,以儒家伦理思想构建道德同一性,抑制利己天性,推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实现儒家伦理传统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对话,对构建当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0.
社区教育的内容、属性决定了社区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社区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功能,分别从精神认同、物质支撑、民生福祉、制度运行、“绿色”根基五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教育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盘活社区教育经济、扩大社区教育供给、主动融入社区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