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108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415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自<小癞子>开始,欧洲历代流浪汉小说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展开情节,以流浪汉的冒险经历为主线,将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生活插曲串缀起来,形成了一种缀段式结构范式,或称为插曲式结构范式.时传统文学技巧的推崇与吸纳,对"逼真"的艺术效果的追求,以及对艺术局限(即单线索地展示主人公的个人流浪生涯)的跨越,是流浪汉小说结构范式生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2.
唐传奇《古镜记》的叙事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叙事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细致分析基础上,认为唐传奇<古镜记>从第一人称叙述出发,构成了含有三个话语层面、六个讲述人的复杂讲述系统.该讲述系统的艺术效应在于:故事饶有趣味又清晰可辨;多个叙述者均为有形象有一定性格的人物;每位叙述人的讲述都起到验证古镜灵验和奇幻的真实性作用;多重讲述者扩充了文本容量.此外,<古镜记>在时间标志和叙述声音等方面也极有特点.<古镜记>丰富了人类叙事现象,应答了西方叙事学所提出的诸多叙事难题.  相似文献   
103.
指称衔接在英语和汉语语篇中普遍存在,但具体使用方式有很大区别。以韩礼德的英语衔接理论和许余龙的汉语衔接理论为基础,结合徐赳赳等对篇章回指的制约因素的探讨,选取《围城》及其英译本第一章为语料,使用AntConc软件做定量分析,系统研究了英文第三人称(指人)指称衔接在对应的汉语句子中的处理方式。分析得出,英语使用第三人称代词衔接时,汉语中常常省略人称代词,即采用零回指的衔接手段,这是因为汉语受语言内部的语法限制较少,而英语在语言内部受到严格的语法限制;此外,汉语中零回指和代词指称的选择受到不同制约因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4.
《金瓶梅词话》中的原因目的类特指问句显示了明代中后期疑问代词的演变情况:"怎的"成为北方口语中最常用的询问原因、目的的疑问代词,"何"在询问原因、目的的问句中逐渐消亡,"做什么"呈现出取代"做甚么"的迹象。书中功能相同的新旧疑问代词混用,词语替换的轨迹明晰,语义特征及语用功能越全面的疑问代词,使用频率往往越高。  相似文献   
105.
试论尤瑟纳尔的历史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瑟纳尔以与众不同的历史小说而成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她的历史小说分历史题材和家族文两类,前者描写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先进分子,后者以家族变迁表现社会变化。她或以第一人称去叙述,或以综合手法塑造人物,或写真人真事,艺术手法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6.
《左传》的“吾子”“夫子”和“数词+子”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吾子”“夫子”“数词+子”都是与称谓词“子”有关的结构,对它们的考察有助于得到对“子”的性质、特点的更为完整、清晰的认识。从《左传》(并结合其他材料)看,“吾子”是“子”的派生结构,专用于对称,它兼含礼貌与亲昵,主要用于平等身份者之间;“夫子”专用于他称,主要用于下称上,是一种尊称;“数词+子”的结构一般用于称平等身份者,可表对称也可表他称,这说明“子”仍是名词,不是代词。  相似文献   
107.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汉语第三身代词的起源、发展、形成的过程进行了考察探讨。概括了其主要特点和用法。  相似文献   
108.
老舍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构造了一系列第一人称叙述人形象.按其主体特征,老舍的此类小说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采用较为简单的叙述方式,叙述人只是单纯的旁观者,性格简单明晰;后期叙述人表露出强烈的主体意识,身兼故事的讲述者与参与者,具有复态情感.老舍借鉴了英伦作家如康拉德、狄更斯等人的叙述技巧,但同时又坚持了民族的文学传统, 并以现实主义立场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  相似文献   
109.
《世说新语》中的“阿堵”为远指代词,相当今天的“那个”、“那里”,它的源头是“何处”;作为远指代词,魏晋演变作“阿堵”,唐宋元时作“阿底”、“兀底”,今方言中作“兀搭”;作为疑问代词的一支,古书或作“何处”或作“阿堵”,今方言中作“阿搭”、“阿坨”等。“阿”是“何”的同音通假,意义发展或作疑问代词,或作远指代词,不是传统所说的语气词。“兀”作为“阿”的音变,是远指代词,也非语气词。  相似文献   
110.
关于古汉语中偏指之“相”的词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表偏指的“相”是副词,具有称代作用。本文认为表偏指的“相”应为代词。因为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应该根据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表偏指的“相”的语法意义是起指代作用,可以指代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根据语言学中的递差理论,表偏指之“相”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由副词向代词的过渡,因此,把表偏指之“相”看作代词,比看作副词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