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6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05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巴黎和会后,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尤其在中国的矛盾立即尖锐化。英国认为,其有能力迎接日本对其在华地位提出的挑战。综观这一时期英国与北京政府的关系,可以看出英国对华外交政策不择手段,以获得其在华的权益为中心;追求中国形式上的统一;在华不寻求代理人;与日、美主要是日本在华进行激烈的争夺,当然也有协调。   相似文献   
82.
当月热读     
《峭壁边缘》(亨利·保尔森著,乔江涛等译,中信出版社)在世界经济逐步走出萧条、迎来复苏之际,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关于21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回忆录《峭壁边缘》对于我们冷静回顾金融世界的荣辱沉浮,感知全球经济的冷暖交替,了解世界经济格局的风云变幻具有重要意义。保尔森是美国建国以来最有中国情结的财长,更重要的是,他的回忆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3.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20年间,英国背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外交,理想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英国的外交政策。无论是20年代倡导依靠国际联盟以实现集体安全,还是30年代主张通过大国协作保障欧洲和平,都使这一时期英国外交政策深深地打上了理想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84.
崔向升 《源流》2011,(1):44-47
这一天,德国默默地偿还了战争赔款,标志着德国的世纪罪责画上了句号。德国《图片报》称:"这对德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至少从财政上来说是这样。"  相似文献   
8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一个弱国以对德宣战的方式被动卷入这场大战,表面上纷繁复杂,掺杂着各种政治利益与纷争,但从外交和实际效果来看,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的本能体现.  相似文献   
86.
87.
一战初,在中国尚未对德奥宣战时,就有一定数量的德奥俘虏被中国收容.至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驻京德奥使馆卫队及驻天津德奥军队均被加以收容.对所收容之俘虏,中国制定了系列俘虏管理条例,并在伙食、医疗、薪俸等各方面给以极大优待.一战结束后,至中国正式与德国达成和议,中国经海路将在华之德奥俘虏予以遣返.对一战后一些新独立国家的俘虏,中国也一一予以遣返.一战期间中国对德奥战俘之收容,既是海牙和会关于战俘待遇之陆战规例第一次在中国实践,也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8.
2007年是十月革命爆发90周年.90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随着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其影响,共产主义开始向全世界传播,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走向新的高潮.当时主要作为英法殖民统治地区的中东同样受到了这股革命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中东各国工人运动开始蓬勃兴起,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伊斯兰世界徘徊.那么到底中东穆斯林是怎样认识十月革命的,共产主义在中东的传播和实践又遭遇了怎样的历史境遇?埃及著名历史学家、<金字塔报>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尤南·拉比勃·利兹克博士在<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波澜>和<短暂的实验>两篇文章里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十月革命后埃及的反应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揭示了<金字塔报>视角下埃及对十月革命的认识,共产主义在埃及的早期传播及其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89.
"周作人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学家,鲁迅去世后,他的学识文章,没有人能相比"。说这番话的是冯雪峰,时在抗战前夕,没有人怀疑三先生周建人对冯雪峰的这个回忆。直到今天,这句话不但无可更改,也才显示它的分量:白话文运动的有限成就——因而更为珍贵——可以说,唯造就周氏兄弟这么两位文体家。  相似文献   
90.
王贞虎 《当代老年》2008,(10):36-37
你知道维持四年半,葬送了两千万条生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吗? 战争的直接起因,竟在塞尔维亚一个叫普林西波的中学生身上。他举手开了一枪,遂引起一场漫天的大火,激起“战魔”的殊死恶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