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7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64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37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735篇
理论方法论   83篇
综合类   3188篇
社会学   178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348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76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隐喻化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 ,也是人类语言进化的一种方式。隐喻化的结果体现在语言不同层面的象似性中。但象似性丰富了语言的理据却又模糊了语言的任意性。因此分析和研究语言的象似性比坚持语言的任意性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计算机英语词汇日益增多。有些新词汇是通过联想,经历语义变化及隐喻修饰后产生的。更多的计算机英语词汇是通过赋新、缩略、合成等方法构成的。对它们构词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找出规律,可便于计算机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词义。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文论领域的功绩和影响异常地引人注目。他的理论发展在西方大致有隐喻和转化两种情况 ,两者都体现出理论的创生能力。与此相比 ,中国文论界则没有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培养基上结出自己的果实。  相似文献   
14.
名词化和语言习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名词化作为一种隐喻的手段在语篇中的作用 ;并分析了名词化同人们认识世界过程的关系。由于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生有一个概念重构的过程 ,名词化现象将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同时 ,学生具备运用名词化的能力反映了学生英语习得中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死亡委婉语。两种语言均以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来构成委婉表达,并形成相似的概念隐喻和转喻,说明两个不同语言民族在认知方式上的一致性和相似的生死观。不同之处则体现出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刘涛 《延边大学学报》2008,41(4):130-133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俄汉语中的“рука——手”同属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手部动作认知、情绪认知、场景认知、权势认知、身体结构认知等方面研究俄汉语认知域中转喻与隐喻的交互作用在词汇层面的连续体关系,将有助于从实证的角度对比分析俄汉语转喻和隐喻思维模式的异同,探求造成两个民族认知差异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隐喻思维和词义延伸之间的关系, 指出隐喻思维通过类比认知使词义延伸成为可能;隐喻思维在词义延伸中所起的辐射和链接作用;我们应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来分析隐喻思维在词义延伸中所起的辐射和链接作用.  相似文献   
18.
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如果从语用规约、隐喻思维和认知语境几个方面来看,其实质就是人们利用纯语言符号和认知机制合力的心理认知过程;委婉表达现象与语用规约、隐喻、认知语境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尼采重建价值的"超人"论与李贽的"童心"说均用"儿童"的隐喻来批判传统的道德价值,其价值趋向都是回归赤子,趋向超(成)人,而且两人都未能逃脱传统思想的客观在场而与自己的学说形成了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20.
谚语是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论述了谚语修辞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