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9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64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40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737篇
理论方法论   84篇
综合类   3194篇
社会学   178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348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78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奥巴马上任初期的经济话语中的隐喻性表达和特定词汇充分体现了奥巴马对经济危机的特点的理解和定位,以及对奥巴马本人在经济振兴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框定。  相似文献   
103.
国内外学者认识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外语教学中培养隐喻能力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教师可从英语词典入手,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104.
语用学能够通过语用预设来阐释和演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某些语言现象,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可用来探讨语言现象的语用学基础。要解构新闻语篇的意义潜势,揭示语言的本质与目的,就必须深究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语用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5.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表达抽象概念的有效工具。维吾尔谚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爱情隐喻。本文简单地分析了维吾尔谚语中有关爱情的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106.
隐喻不仅是言说方式,也是认知手段。"计算机—人"的双向隐喻不仅提供了描述和理解计算机及人类自身的方式,同时,在"计算机—人"隐喻的启发下,模拟人脑成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目标,心智研究也采取了一个新的范式。纵然有着诸多局限,"计算机—人"双向隐喻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语言和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07.
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模态中,还存在于图像、声音和动作等模态中。Charles Forceville开创了多模态隐喻研究,拓展了概念隐喻的研究领域,推动了概念隐喻理论体系的发展。多模态隐喻是一种利用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模态之间的互动表达隐喻意义的概念隐喻。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禁烟公益广告的语类特点,探讨禁烟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及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8.
篇章连贯性分析会给幽默的理解和创造以不同的启示.本文从语言的及物性角度解析幽默篇章的连贯性,总结出幽默篇章的连贯是通过及物语义系统中的过程、参与者或环境成分为联系点来实现.同时指出幽默篇章的连贯性特点也成为幽默效果的产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9.
《齐民要术》是中古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一部农业科技著作,书中使用了较多复合词,有的复合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彼此聚合成群,形成了不同的同义词词场。这些同义词词场中的复合词在构词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单用时意义相近或相关,这样的复合词应是当时的语言社团根据已有的并列式构词法创造的新词。在汉语词汇的历时发展中,《齐民要术》中使用的同义复合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由曾经常用的单音词作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或易于通过隐喻机制形成新义的复合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生命力相对较强,在竞争中也相对较容易发展成汉语中的常用复合词;使用频率低或难以产生隐喻引申义的复合词很容易退出语言交际领域,从而成为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某阶段的陈迹。  相似文献   
110.
阐述了犯罪隐语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以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深入剖析解释其名词性和动词性隐语在大脑认知机制中的产生过程,旨在促进警院学生对犯罪隐语熟悉和理解的有效性,同时希望对案件的侦破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