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44篇
社会学   4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金陵瞭望》2005,(7):i008-i008
近日,从南京市绿色稻米生产基地江宁区土桥镇传来佳音,4万亩水稻全部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土桥镇优质稻米产业的龙头企业——南京金陵优质米公司,实施订单生产,推动了周边乡镇秦淮河圩区2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促进了农业增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32.
《中文信息》2005,(7):4-6
成都-石棉-草科-梨塞普-石队窝-巴王海-贡嘎寺-子海村-六巴-康定-海螺沟-成都线路特点:贡嘎山又称米雅贡嘎,贡嘎意为白色的积雪。贡嘎山属横断山大雪山支脉的主峰,位于川西一,主峰高7556米,是四川地一高峰,与主峰相连的山峰在6000米以上的达45座。  相似文献   
33.
34.
语篇分析不仅要揭示语篇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且还有考虑到语篇的情景语境,探究语篇与情景语境中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语境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采用功能语言学家马丁关于语境与语言关系的观点,将对《献》评价系统中的态度和介入资源的分析统计结果(微观结构)放在情景语境的层面上(宏观结构)进行考量,目的是探究评价资源的具体语言形式的选择是如何受到作者及其所处社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所影响的。  相似文献   
35.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关注民族非遗如何守正创新,如何以现代性的姿态实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尝新节是我国多民族共有的庆祝丰收的节日,基于文化功能理论,依托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方法,结合口承式的彝族民间传说故事,通过记录和分析凉山州越西县尝新米节的来源及仪式过程,揭示仪式深层文化内涵和功能,挖掘该节日习俗的现代价值,并针对尝新米节现状,探析其保护、传承和发展路径,进而促进其价值转换。这有利于承继民族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为当地文旅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对促进当地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6.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圆形叙述和时间蒙太奇有力地渲染了爱米丽悲剧的一生。在被层层包围,步步相压的空间内,一个渴望爱情的年青女人心灵扭曲了,为守住爱情,最终将爱情之床永远变成了死亡之床,从而为自己最后划上了一个不可逾越的圆圈。  相似文献   
37.
38.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讲述了南方没落贵族小姐爱米丽的悲剧生活。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我防御机制为出发点探讨爱米丽的人格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爱米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新旧观念对抗中艰难前行,成为了南方没落贵族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9.
现存的元代公案剧中,以包公的形象最为丰满。在多数剧本中,包公通常以高大全的形象出现;剧情多是借助鬼神、梦境的暗示判案。然而,《陈州粜米》的作者却独树一帜,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面性格的包公:他有着普通人的情感,面对官场黑暗会萌生退隐之意,但面对受到伤害的百姓又会挺身而出伸张正义;他幽默诙谐,与下属谈笑风生,又聪明机智,能在恶势力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轻松取证。包公形象的创新是作者独创性的体现,也是观众审美需求的产物。同时,剧本的设计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这些创新使剧本更加贴近生活,剧情更加真实可信,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0.
城市文化——罪恶的渊薮——苏童小说《米》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童摆脱了对创作短篇小说的一度迷恋,写作了长篇"新写实小说"《米》。《米》已经被人们做了诸多的归纳与阐释,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借一个逃亡与回归的故事母题,去写一个在城市文化中人性被扭曲的、孤独无依的人的具有悲剧意义的一生。于是逃亡与回归、人性的扭曲、生命的孤独便构成了苏童小说《米》叙述的基本元素。本文就试图通过这些跳荡在作品中的元素,来透视这些元素背后的城市的淫靡文化是如何摧毁了一个乡村青年的生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