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09篇 |
免费 | 102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58篇 |
劳动科学 | 27篇 |
民族学 | 74篇 |
人才学 | 121篇 |
人口学 | 10篇 |
丛书文集 | 807篇 |
理论方法论 | 174篇 |
综合类 | 2453篇 |
社会学 | 329篇 |
统计学 | 3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107篇 |
2021年 | 164篇 |
2020年 | 130篇 |
2019年 | 158篇 |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96篇 |
2016年 | 118篇 |
2015年 | 244篇 |
2014年 | 393篇 |
2013年 | 273篇 |
2012年 | 324篇 |
2011年 | 347篇 |
2010年 | 311篇 |
2009年 | 318篇 |
2008年 | 356篇 |
2007年 | 240篇 |
2006年 | 176篇 |
2005年 | 160篇 |
2004年 | 132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111篇 |
2001年 | 95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类别"为参照,认为属人的"类"才是自然界的"目的中心",是实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后者主要是就人与人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的"全部"而不是"部分"为尺度,认为所有的人(不仅包括"代内"的,而且包括"代际"的,甚至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非人类)才是价值世界的"中心",是应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看来,20多年来学界关于"走进"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只是一个"伪争论":"走出派"批判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而"走进派"捍卫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争论根本不是在同一个层面就同一个问题在同一个语义平台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2.
133.
134.
华夏神话是中国文艺创作的精神胎记和灵感触媒,是中国幻想类电影“想象力消费”的原型母题和创意基因。中国幻想类电影不同程度地烙上了华夏神话色彩。一方面借助华夏神话中的人象、物象原型符号,以熟悉的传播仪式唤起华夏儿女诸如农耕意识、恋土情结、侠义精神、天人合一观念的集体无意识;另一方面又深耕“通变”之理,响应时代精神号召,带领大众进入“想象力消费”的文化艺术场域,让华夏神话的文化元素获得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5.
从基督教末世论的历史概念到现代历史概念的转变过程,展现了历史时间的构成作用.历史时间的迷惑来自过去、现在、将来之间分离的关系,而这三者的统一性则是最基本的时间现象.真实的历史始终比历史的哲学叙述更丰富,我们看不到作为"完整的"历史的总体结果,神秘是人类经验历史时间的困惑的必然反映.今天,问题并非在于,应不应当要寻找意义和尽力理解历史,而在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努力没有通过历史时间话题,将把握历史意义的含糊和明显的不确定考虑在内.因此,关于马克思、黑格尔和观念史中的历史时间概念的探讨,具有某种历史性提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6.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序文虽然只有200余字,但涉及小说多个方面的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四库馆臣在继承并理性辨析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追溯了小说的起源,表达了他们对小说虚构性质的认知理念,对小说流派的辨析,对小说价值功用的阐述,从中也可见出《四库全书》不收唐传奇与通俗小说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7.
贾平凹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可分属于三类不同的人物形象:女菩萨形象、缺少男性特征的男性形象及具有传统"巫觋"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几种人物的身上都映射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折光,从而形成了作者心中带有稳定性的类象。 相似文献
138.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创新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被凸显出来,技职类大学的创新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课题。我国台湾地区高校这类教育开始比大陆早一些,在政策的制定、教师的培养、课程的设计等方面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能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9.
通过“感性 -对象性”学说 ,费尔巴哈确证了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人本学基础 ,恢复了人本唯物主义的权威 ;费尔巴哈通过“你 -我”关系的论证而确立的“类关系”思想 ,其基本形式是感性直观和人与人对象性关系的当下直接性 ;从费尔巴哈“类关系”到马克思“社会关系”之间的理论变革 ,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自觉追随和批判超越的结果 ,两者的界限特别体现在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对待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立场上。 相似文献
140.
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阈内,从虚假共同体向真正共同体的迈进要经历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建设什么样的共同体,如何建设共同体,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实践中不得不回应的课题,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理论使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审视共同体的当代建构,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的现时代,着眼于人与自然界共生共在的应然态势、民族国家的客观现实存在、世界历史的必然潮流,自然生命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是必要的建构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