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9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8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2篇 |
人才学 | 10篇 |
人口学 | 85篇 |
丛书文集 | 28篇 |
理论方法论 | 10篇 |
综合类 | 137篇 |
社会学 | 62篇 |
统计学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31.
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分死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文章分析了21世纪初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并对死因进行分类,对分死因类别死亡率及其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分解了每种死因类别对平均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并利用去死因生命表,通过分析去某一死因类别后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各死因类别。 相似文献
432.
1989-1999(前十一年)我院出院病人42148名,死亡631名,死亡率1.5%;2000-2010(后十一年)年我院出院病人37555名,死亡1514名死亡率4.0%,进行分析,死亡率提高2.4%。后十一年死亡率4.0%进行统计高于前十一年死亡率1.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死亡率明显提高,研究能治抗癌药,引进新药,先进医疗设备状况是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保障,早发现,早治疗,患者配合,信心。 相似文献
433.
2011年印度进行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201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印度过去十年经历了较高的人口增长,婴儿性别比持续偏高,人口密度逐渐增大。与此同时,印度的教育水平提高很快,但死亡率的下降过于缓慢。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未来印度虽然会面临绝对人口数量的压力,但却没有人口老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危机,未来印度的发展还是比较乐观的。 相似文献
434.
平均预期寿命是世界公认的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准。本文以生命表为基础,主要依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各省市区的预期寿命并进行相关分析,计算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8.17岁,男75.86岁,女80.68岁,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预期寿命与婴儿死亡率呈负相关r=-0.789,与人均国民总收入呈正相关r=0.604。预期寿命女性比男性长4~7岁,符合一般规律。影响男性寿命低于女性的原因很多,本文重点讨论了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对预期寿命的地理分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35.
扰动土土料试验的探讨,通过击实试验,测定土的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从而确定土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优含水率,进行力学性试验,确定有关力学性指标和参数。 相似文献
436.
437.
易富贤 《社会观察(上海)》2008,(8):22-24
生育率随着社会发展而降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目前发达国家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而由于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都比发达国家要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5到3.3个孩子。 相似文献
438.
人们常说“伤风感冒是百病之源”,但世界微生态学会主席、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光冈知足颠覆了这个观念。他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后指出:肠道疾病才是百病之源。目前,肠癌死亡率在许多先进国家已急升至第二位。除了肠癌外,如高血压、高脂血症、肝硬化等疾病皆与肠道健康密切相关。在了解这些真相之后,你是不是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饮食是否正常?心情是否保持愉悦? 相似文献
439.
刘静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1):187-201
中国是1918年大流感的主要受灾国,但史学界对中国疫情的研究非常薄弱。既有关于中国疫情的研究,所依据资料均较单一,不能反映疫情全貌,且存在明显误判。故需要结合当时中外报道、医官报告、海关史料、日记、地方志等材料,重建疫情在华传播图景。整体上,中国经历春秋季两波流感疫情,其传播路径主要依赖铁路、航道和驿道系统,京津、沪汉等重要城市是疫情向全国扩散的中心,而其他交通沿线的主要城市则是疫情在本区域内的扩散中心。其中,第一波疫情自北向南扩散,通过南满、京奉、京汉和沪宁等铁路线迅速传播,将疫区由点串成线,同时借由内河航道和驿道将疫区由线而织成网。幸运的是,第一波疫情并未波及重庆以西地区,且程度较轻,死亡率较低,惟因症状"新""奇"而备受舆论关注。相较之下,第二波疫情则自南向北传播,疫情范围远超第一波,甚至深入云南、甘肃和新疆等内陆省份;同时,第二波疫情的疫势亦明显较第一波严重,各省均有大量死亡病例报道,且呈现乡村疫势远甚于城市的特点,两者粗死亡率相差近十倍之巨。整体上,第二波疫情导致全国死亡人数的保守估算至少在360万至450万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考察1918年两波流感疫情在华传播亦需考虑到各种国内外因素的实际影响。事实上,此类变动的因素极大地加剧了疫情在华传播的复杂性。在国际因素上,俄国革命与黑龙江、新疆等省份的疫情传播关系密切,日本远征军的军事调动则是东三省疫情传播的关键因素,而中越、中缅间的跨国贸易网络则是云南疫情的主要源头;在国内因素上,南北交战和山东匪患加剧了政局不稳和社会动荡,并大大提升了湖南、湖北、陕西和山东等省的人口流动频率,从而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文章深入挖掘和全面梳理了1918年中国流感疫情的各类中外史料,详细地考辨了两波流感疫情在华传播的具体路径和范围,重估疫情严重程度,并着重考察各种变动的国内外因素对疫情在华传播的复杂影响,进而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1918年流感疫情在华传播图景。通过文章的梳理和考辨,希望能为1918年大流感的全球性比较和中国国内的区域性研究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