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1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24篇
管理学   382篇
劳动科学   79篇
民族学   478篇
人才学   53篇
人口学   41篇
丛书文集   523篇
理论方法论   154篇
综合类   1521篇
社会学   335篇
统计学   11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409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277篇
  2016年   340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基于CiteSpace的精准扶贫研究 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2014年至2017年CSSCI数据库中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为样本数据,通过文献计量学结合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从文献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共被引、关键词聚类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对精准扶贫的研究现状、知识基础、研究前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精准扶贫研究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研究成果显著,但共被引文献的聚类特征不够明显,研究专注度有待提高。精准扶贫的内涵在不断扩充和延伸,其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方面。对于实现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金融、旅游等行业的精准扶贫,基于不同方法对精准扶贫的效应评价差异较大。此外,大数据、信息化与精准扶贫的耦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2.
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生力军,在长期的定点扶贫中,探索出了卓有成效的扶贫模式。通过对第一批参与定点扶贫4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扶贫报告进行文本分析,从教育、产业、人才、医疗四个方面概括了高校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进而对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四所有代表性的农业高校的扶贫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剖析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提出了推进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的路径:更新扶贫理念,着力建立长效扶贫机制;聚焦产业扶贫,着力建设农业综合体系;深化校企合作,着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注重精神扶贫,着力培育乡村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53.
作为深入乡土社会的“事件”,精准扶贫触发了国家政权和乡土社会之间的分歧。在数字化治理技术与乡土生活模糊性之间、国家正式权力与农村内生秩序之间、“区分逻辑”与乡土社会“平均主义”之间,两者存在明显差异。面对分歧,农村基层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采取“村民评议”制度形成“接点治理”格局。研究发现,村民评议形成的接点治理主要包括以下治理机制:以熟人社会构成治理的信息机制,以多元主体参与构成治理的权威机制,以协商讨论构成治理的合法化机制。这一制度创造了新型制度场域和治理接点,有利于实现国家政权与乡土社会之间的融合。推进对湘西B村“村民评议”的个案分析,发掘其中的治理机制,完善其中存在的不足,实现从接点分离到接点融合,推进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54.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由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四个子系统构成。"两项制度衔接"政策的出台,使得精准扶贫已经日益机制化。但不能忽视的是,在实践中,精准扶贫的四个环节中"脱靶"的现象非常突出,并衍生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精准识别"脱靶";精准帮扶"失准";精准管理"粗放";精准考核"片面";精准扶贫"畸轻畸重"。针对上述问题,立足实践,提出对策:(1)"聚焦"识别;(2)把脉意愿,"靶向"帮扶;(3)强基固本,动态化管理;(4)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5)精准帮扶更加注重公平。  相似文献   
55.
利用贵州省纳雍县两个贫困行政村跨期十数年的农户追踪调查数据,从贫困脆弱性视角量化分析、评价不同时期参与式社区综合发展的“防贫”效应及其精准性。结果表明,欠发达地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在1999-2011年期间降幅巨大(约下降99%),抗风险冲击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总体上,参与式社区综合发展的“防贫”即期效应显著,可使农户贫困脆弱性指数降低5个百分点以上,然其“防贫”时滞效应却并不突出。分不同群体考察,参与式社区综合发展“防贫”虽存在一定“漏出效应”和“溢出效应”,但包容性较强、瞄准精度尚可,能惠及大多数“重度脆弱户”和“中度、轻度脆弱户”;换言之,除“微度脆弱户”、“极度脆弱户”及部分“重度脆弱户”外,其间各贫困脆弱组农户均能从中得到保障,然贫困脆弱性强度越高,所受保障程度愈小。不仅如此,参与式社区综合发展此种“防贫”的精准度可持续性差,无明显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56.
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产业扶贫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瞄不准或瞄准了但效果不突出的情形,组织场域为揭示其中的奥秘提供了有益视角。Y村的案例表明,在产业扶贫的组织场域内,地方政府与烟草公司在各自领域制度环境的制约下对自身参与产业扶贫的行为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改变了产业扶贫场域内的资讯交换渠道与资源传递方式,进而形成了组织行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隐形运行逻辑。循此逻辑,非正式权力与利益的勾连固化了组织行为主体的权力关系与场域位置,扶贫资源经由村委会与合作社的承接更多流向村干部及种植大户等村庄精英群体,贫困农户则处于边缘位置。组织场域内中心--边缘关系结构的形成最终导致产业扶贫实践中制度表达与项目实践的背离。  相似文献   
57.
谭俊杰  谭玉玲 《源流》2018,(12):38-38
"我家的花生丰收啦,今年的一亩地产出有500斤花生,花生榨了油152斤。仅此一项,家里增收3000多元!"日前,仁化县扶溪镇古夏村贫困户谭小英高兴地告诉笔者。贫困户谭小英获得增收是扶溪镇实施花生产业扶贫的结果。  相似文献   
58.
扶贫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确保精准扶贫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精准扶贫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的项目化与社会生活的不规则性、政策执行的科层逻辑之间的张力。这一巨大的张力使极具科学性和合法性的程序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倒逼,从而产生“反科层”的逻辑,进而使精准扶贫资源的配置面临实践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精准扶贫资源配置应着力于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增强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建设和因地制宜地发掘地方优势资源,以激发扶贫对象为主体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59.
3月7日下午,省部级领导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战专题研讨班上,在介绍交通扶贫工作时,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戴东昌饶有兴致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60.
2016年3月1日,国土资源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的相关内容,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巡视员夏俊主持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周建春介绍了《通知》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