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9篇
  免费   392篇
  国内免费   122篇
管理学   548篇
劳动科学   24篇
民族学   146篇
人才学   98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4051篇
理论方法论   785篇
综合类   6517篇
社会学   453篇
统计学   23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381篇
  2020年   336篇
  2019年   291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470篇
  2014年   748篇
  2013年   641篇
  2012年   812篇
  2011年   884篇
  2010年   844篇
  2009年   822篇
  2008年   924篇
  2007年   797篇
  2006年   731篇
  2005年   626篇
  2004年   512篇
  2003年   449篇
  2002年   378篇
  2001年   309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孝文化的最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孝道始终都被看作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往往表征出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意识和行为规范。儒家文化中的孝心理不是仅仅止于孝敬,而是强调这是一个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程序,一个逐渐放大的人伦心理结构完美的进程,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成为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962.
"X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行为优化的重大原则。内外力量的共同夹击,使地方高师显现边缘化生存姿态,在绝望之中内心的虚灵明觉,使其中的科研人员能以学术为目的而不是以学术为手段,这是创造性的重要机缘。地方高师科研创新具有合法性。对地方高师进行科研管理,在管理上以科研为目的而不是以科研为手段,与在日常行动上以人为目的而不是以人为手段具有同等的效能,管理与科研创新、人在这里发生着非常内在的联系。行文的目的,是为处于边缘地带的地方高师之科研进行有效辩护,这是管理学上的边缘化写作。  相似文献   
963.
通过对史前文明发展的考察,可以探索中国学术的原始范型和基于此而生成的伦理性学术范型。在总体旨趣上,自然法则与主体意志的互含互成关系是促成中国学术本原范型的文化渊源和依据,在历史从自然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这一关系越来越倾向于对社会伦理本质的揭示与描述。伦理性特征作为中国学术本原范型的内在规定,体现为巫与史的融合且互为表里、数与术的结合且互相制约、情与性的交织且互相牵制。这种伦理性特征借助整体性的融合机制,使中国学术在以后的发展中始终持存着自足自成的文化根性和不断趋新的价值生命。  相似文献   
964.
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过程中充满着道德的力量、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劳动的本质在于伦理的完善展示和道德境界的升华,劳动最能直接说明经济一定是内涵道德的经济.对劳动伦理问题的研究,正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关注和对人类尊严的重视.本文综合各家观点,试图梳理与归纳我国当代学者有关劳动伦理问题的论述,以此构筑劳动伦理研究的基本学术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965.
社会救济中包含人本主义思想、平等主义观念、生命共存价值理念、互爱互助精神等道德规范或者说伦理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制度变革、文化传播和演变等的影响,乡村社会救济的伦理观念呈现出动态的变化特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乡村社会救济伦理观念经历了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施惠的“救助”情结走向人本权利的“制度公正”理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966.
中西方政治伦理形成的差异性对各自的政治主体、政治生活、政治关系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从伦理政治化的“求同”到政治伦理化的“求异”,虽然都将伦理精神同政治制度融为一体,但在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的塑造和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上却起着不一样的作用。中西方政治伦理形成的差异性,引发我们在伦理价值取向上的思考和研究方法上的关注。  相似文献   
967.
伦理之“道”是体现在各种实存的伦理关系之中的“道”,随现实伦理关系的改变而改变。个体之“德”是不断获得与修正伦理之“道”的动态过程,最终转化为自身的德性。二者的相互转换遵循“伦理关系—道—个体—德—伦理关系”的循环路线,群体与个体各自发挥不同的重要作用,共同推动“道”与“德”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968.
佛家环境伦理与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 《东岳论丛》2010,31(7):27-30
佛家的伦理思想中包含着潜在而丰富的现代生态智慧:它在人性本净的基础上引导人们生成慈悲情怀;在众生平等的理念下拓展人们的伦理疆界;在依正不二的原则中确立人们的生态责任;在圆融无碍的思维中体悟亲和的自然。佛家此种慈悲众生、平等无差、依正不二、圆融无碍的环境伦理,作为农业文明下的素朴生存经验与道德体悟,不仅构成了古代文明传承的精神力量,也可成为当今环境伦理建构的理论资源,为当代人类调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类主体自身的关系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969.
先秦儒家思想: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历史钩沉与现实关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要切实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须树立伦理关怀理念并贯彻到具体行动中。伦理关怀就是从伦理的角度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先秦儒家的伦理关怀思想体现为:"孝"的思想是对人伦关系的肯定;"忠恕之道"、"恻隐之心"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尊重;"生生大德"的仁政思想是对生命的尊重。弱势群体问题的现实关照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孝敬老人、善待老人;体恤弱者、真诚扶助;制度保障、政策关照。  相似文献   
970.
二十世纪后二十年至今,伴随世界的全球化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出现了飞跃性发展.然而发展并不均衡,在文化领域中,精英文化出现逆势而退的局面,陷入困境.一方面,精英文化体制在价值规律的荡涤下陷入土崩瓦解;另一方面,精英意识缺失、精英行动迟钝,精英地位边缘化.商业化的冲击、职业化的腐蚀、西方后知识分子理论的影响是中国精英文化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文化精英的自我蜕变、人文精神的挽救、知识分子公共性的重建,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文化精英拯救精英文化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