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71篇 |
免费 | 85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8篇 |
劳动科学 | 7篇 |
民族学 | 310篇 |
人才学 | 36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029篇 |
理论方法论 | 161篇 |
综合类 | 1912篇 |
社会学 | 186篇 |
统计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85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117篇 |
2015年 | 167篇 |
2014年 | 243篇 |
2013年 | 240篇 |
2012年 | 277篇 |
2011年 | 313篇 |
2010年 | 302篇 |
2009年 | 240篇 |
2008年 | 248篇 |
2007年 | 201篇 |
2006年 | 211篇 |
2005年 | 162篇 |
2004年 | 140篇 |
2003年 | 117篇 |
2002年 | 86篇 |
2001年 | 104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最先进、最科学的信仰,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和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如何把这种信仰真正内化为人的自觉行动,而不是外在的约束,做到知行合一,这对于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2.
当代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的多元化、功利化和非理性化的危机。其成因可从国际、国内及主观三方面去找。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贴近实际,突出实践环节;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同时要关注信仰教育的宏观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33.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基本上是良性的、积极的。同时,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其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学校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应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34.
从晚清到民国,源于传统的上海城隍信仰,经历了“亦官亦民”到“日益大众化”、“信仰一元”到“信仰商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信仰文化与商业文化在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中的博弈与重构。这些在信仰、仪式等方面表现出的多元因素归结到同一象征点——城隍庙,便会呈现一种空间性的整合,使城隍庙社区成为具有传统气质的以信仰为内核、集文化、商业、娱乐为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这可以看作城隍信仰与近代化过程中的城隍庙社区的互动。 相似文献
35.
36.
影视文化的勃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对影视文化的认识、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视观众的文化心态不仅受生活方式、观念的制约,还有社会的、体制的、现实的、历史的因素,更有诸多哲学上的思考.剖析观众的文化心态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研究当今中国的影视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7.
道德是对人现存性的内在超越。具有现实性的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重属性的统一体。人性于道德有本源意义。人的三重属性是进行低、中、高三层次道德建设的客观根据。根据人性明确道德建设的层次、内容和理由等是道德建设的第一层面。道德建设是在与人性的幽暗面作斗争。因此,仅仅靠认清人性,用以颁布道德律令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必须借助于既基于理性又超越理性的信仰。信仰为解决应然与实然这一道德的根本矛盾给予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担保,具有本体的价值。将信仰重构作为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是道德建设的第二层面。凡是道德的必是信仰的,但是并非任何信仰都能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依助的对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华融为一体的哲学信仰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是道德建设的第三层面。 相似文献
38.
国内外对福利社会学研究的现状表明,当前福利社会学研究没有一套完善的、标准的理论体系,没有明确的、共识性的研究主题,也没有为解决社会福利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方法,由此可以看出,福利社会学仅仅具备作为一门分支学科成立的条件,还不具备学科成熟的条件。但这并不影响福利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地位以及对其所持的学科信仰,为此,应在明确的"学科自觉"引导下,从福利社会学学科的研究主题、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等三方面为构建成熟的福利社会学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9.
本文对青海多民族神话与民俗中有关土地信仰和禁忌的事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在青海多民族神话与民俗中,由于受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土地的尊奉发生了历史演变,与国家认同、祖先历史记忆、家乡思念等意识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当今,我们更应继承青海各民族尊崇土地、热爱土地、珍惜土地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40.
在世俗之上:“信仰中国”的认知与实践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向平认为,从辛亥革命开始的现代中国"革命"运动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变迁及其重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源自于民国初年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主义信仰"及其建构渐次成为"主义建构信仰"乃至"主义代替宗教"的政治思潮,深刻制约着现代中国"信仰"的建构与演变趋势。傅有德认为,与西方的信教主体不同,中国的宗教性信仰主体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一人多信"现象,这既与宗教信仰间的兼容甚至合流有关,也与信仰而不必委身的理念有关,还与缺乏终极的精神关怀有关,更与中国人思维方式中"求同存异"的特点有关。任剑涛认为,中国迈上小康之路的这一变化,将四维中国的形象完整地刻画出来:"经济中国"构成中国的基础性物化维度,"政治中国"构成中国的国家—法律物化维度,"文化中国"构成中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交叠维度,"信仰中国"构成中国的深刻价值支持维度;四个维度相互支撑,构成完整的、现代的"中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