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56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10篇
社会学   51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复标比喻结构“X像Y似的(Z)”是比喻句式中的一种典型结构。本文从动词类、副词类和介词类三种标记形式来考察其结构层次,通过对核心复标结构“像Y似的”的分析发现,在三种情况下都分析为助词结构比较合适。同样,复标比喻结构“像Y似的Z”应是偏正结构。  相似文献   
52.
《文心雕龙》的《颂赞》篇集中讨论了赞体,但是在论述结构上缺失了“选文以定篇”的部分,在论述内容上仅论及史赞、杂赞而缺失了被视为赞体源头的像赞。结合辑佚及史传文献来看,汉魏六朝像赞创作极为繁盛,刘勰回避述及像赞及刘向、曹植、孙绰等赞体大家,应该与两晋之际佛教像赞的兴起有关。由于佛教像赞发源于佛经的史实,与刘勰试图建立的“五经为本”的本土文学起源论直接冲突,因此像赞回避了高僧像赞,并牵及列仙像赞,由此造成了赞体的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53.
为揭示灾害现场亲历者如何在媒介场域通过“影像文本”将“远处的灾难”的“感知物质空间”转化为大众切身体验的“共通意义空间”,探寻中介化过程中媒介叙事手法的基本机制及其价值转向,本文聚焦于重庆山火现场及土耳其地震亲历者发布的短视频在网络社交媒体“出圈”现象。灾害亲历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拍摄的短视频通过内聚焦叙事与围观者跨越时空距离进行多维度的信息、情感、价值沟通,在中介化连接与扩散过程中增强“远处的灾难”的可感知度,并寻求社会性协助与支持,在媒介的纪念仪式中实现集体记忆认同的动态协商和反思性重构,由此有助于理解普罗大众“自传记忆”零碎的经验性文本自主传播进入社会公众视野,与专业媒体的职业创作共同构建“拟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4.
我喝咖啡少说有七八年了,周末闲逛或出国旅行的爱好之一便是去咖啡馆.倒不是想模仿茨威格——"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也并非咖啡因中毒到一天少了这口就过不下去.我只是想看看每家小店的样子,它们那么个性迥异,又都毫无戒备地欢迎陌生人,热情得像皮卡迪利广场上的美女.而你并不用花那么多钱,就能好好地"享用"一番.这么说来,或许我的重点不在"咖啡",而在"馆".听起来似乎有点像去夜店搭讪,其实也差不多,但说出去在咖啡馆认识的总觉得比在夜店认识的人档次高些.好吧,扯上咖啡这个主题,真是不装小资都难.  相似文献   
55.
《庄子》以"三言"为方式,以"论道"为目的,而在体道的过程中,多以寓言加以呈现,其间使用了大量创造性的词语,在后世文学创作与批评文献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回响。在具体使用与书写间,庄子采取词语链的形态作递进式的体道认知,与文学创作构思颇为契合;而我们通过对其词语的诠释观测他对文道本论的构建,考量其对文学创作鉴赏理论的献益,尤其是喻理在像的书写给予文论的启示,均可获得新的意涵与省思。  相似文献   
56.
凉州瑞像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敦煌P.3619卷中五言诗《谒圣容》的诗歌内容和作者浑维明的考释,认为该诗是歌咏凉州瑞像的一首诗歌。根据敦煌写卷的相关记载和敦煌石窟的图像资料,可以确知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地区佛教瑞像非常流行,种类很多,形态各异,功能有别,在河西地区流传的瑞像除凉州石佛瑞像外,至少还有张掖西影像瑞像和酒泉呼蚕河瑞像,说明当时佛教瑞像的崇拜风气在广袤的西北大地十分盛行。  相似文献   
57.
骑像俑是指把人物骑马、骑骆驼的景象做成泥胎,烧制成陶俑。目前,关于研究陶俑的论述很多,但是把陶俑中的骑像俑单独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的文章却很少。文章通过对骑像俑研究表明,这种文化形态开始于战国,兴盛于唐代,直至元代以后逐渐衰落。古代骑像俑文化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环境的改变所造成的。对于骑像俑的研究,探讨了这类文化背后的社会习俗与风貌,为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
本文对柏拉图真哲人与真智者的二元对待进行德勒兹式阐释.柏拉图以真理为根基评判对真理知识的种种宣称.真哲人居于宣称者等级的顶端而智者被示为作伪.真哲人以绝对真理为知识模型,由于对真理的分有度最高,其知识为绝对真理的优秀摹本;而智者仅为他的模型真哲人的仿像,其对相对真理知识的宣称因此被指斥为没有根基,为仿像.德勒兹则恢复智者差异的权利,赋予仿像永久、切近、临在的在场地位.柏拉图式二元对待也就此被揭示为德勒兹式仿像.  相似文献   
59.
西安碑林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分别收藏一通三尊式残造像,碑面下部残缺。主尊均施转法轮印,身披帔帛,为身着菩萨装的弥勒佛。两通残造像主尊残缺部分为交脚坐姿的弥勒像。弥勒造像的出土是弥勒信仰流行的反映,而弥勒信仰的流行与北魏时期长安地区高僧的译经和传教活动密不可分,弥勒佛典的翻译使长安成为弥勒信仰流行的重要区域。两通残造像的制作年代是北魏时期,其中碑林残造像的年代在北魏延昌至正光年间,西安博物院残造像的时间则在北魏晚期。  相似文献   
60.
在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侧翼或偏流的旧体诗文写作道路上,鲁迅留下了虽不连续但是无法被他的白话诗文写作所替代的独特足迹。其中,留日初期所写的七言绝句《自题小像》和1931年2月所写的七言律诗《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都具有鲜明标志鲁迅思想情态和人格取向的急剧变化和深刻转折的复杂意味。而要准确如实地理解这一点,必须对这两首诗的生成过程和相关背景进行细致恰切的梳理和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