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5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19篇
丛书文集   358篇
理论方法论   101篇
综合类   1445篇
社会学   14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金瓶梅》关于"色空"观念的阐释,对《红楼梦》有着很大影响。两者均通过与世人密切相关的"钱财""情色"书写,阐证"万物为幻""一切皆空"的思想,旨在劝诫世人莫要放纵自己的欲望,沉迷于浮华的表象。《红楼梦》在汲取《金瓶梅》思想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这可以通过"子虚之死"与"贾瑞之死"——两处死亡叙事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52.
董小宛入宫说始于清末之见不确,仅仅一部《红楼梦》就能证明早在乾隆年间即存在董小宛入宫说,而导致此说产生、传播的,则当是对顺治末年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的误解。  相似文献   
53.
由于对贾宝玉养育关系的混乱,造成他早年接受母爱的缺失和"恋母情结"的泛化。贾宝玉的"恋母"是"恋"着给予了自己母爱的一个群体;"仇父"是"仇"视代表父权体系的一个群体。贾宝玉"恋母情结"具体指向的错位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对秦可卿的依恋和"意淫",以及生活上对袭人的依恋和占有欲望。  相似文献   
54.
红楼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名著,对其时代生活的各个侧面都有所反映。外来文化亦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本文拟从该书中出现的大量外来词入手,在爬梳整理的基础上,对其历史层次和类型进行简要分析,开掘其在中华民族内部融合和中外文化互渗两个层面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5.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的颠峰之作,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人物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主要的手法,就是它极具有特色的丰富的语言,而语言的美妙,又离不开修辞的作用。《红楼梦》语言达到了纯熟的地步,它通俗而典雅,准确而简练,极富生活情趣和神韵,运用丰富修辞手法,给人以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56.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饱蘸爱与尊重的笔墨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活、性格丰满的红楼丫鬟,中国艺术画廊中第一次大规模地出现了拥有独立生命个体的下层女性形象。古代小说戏曲中上千年各具特色的丫鬟形象的积淀,明清时期尊重人权、解放个性的人文思潮的影响,加之曹雪芹本人以"实录其事"的手法为闺阁昭传的创作思想共同促成了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丫鬟群像的诞生。  相似文献   
57.
红楼梦》里有章节道:尴尬人难免尴尬事。国人最大的尴尬事之一,就是诺贝尔奖。每年开奖时节,国人照例要激动半天。有华人获奖时激动,哪怕这个华人连中国话都不会讲,我们都激动。如果这个华人在被记者问及中国的时候,能为中国说上几句好话,  相似文献   
58.
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主张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并认为个人的行动与外界环境处于不断的相互建构之中。《红楼梦》文本的一个突出特点正是通过人物言行和日常情境展示对生活世界进行细腻描绘,进而逐步建构大观园中的权力关系和结构的。本文拟从梳理贾府头绪繁多、明暗交织的权力斗争的角度,来揭示一位通常被人忽视的人物——王夫人。  相似文献   
59.
60.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鸿篇巨著,其诗歌是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长诗之一,它浸透着一种黛玉式的凄婉哀伤,并且体现了她的性格和命运.运用我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在其诗歌翻译中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与戴维·霍克思关于<秋窗风雨夕>的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读和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