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篇 |
民族学 | 39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59篇 |
理论方法论 | 22篇 |
综合类 | 158篇 |
社会学 | 20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王晓燕 《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2012,(4)
正早期教育如此重要,什么东西都要从小学起,那什么才是孩子一生中最需要学习同时又最需要在人生初期就播种的呢?探索自然、贴近社会、悦纳自我、关爱他人人一生中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规结为三大领域: 相似文献
92.
历来宗教的产生、发展都伴随着神迹或奇迹的发生。基督教在其产生伊始就不断流传着各种神迹说。神迹的广泛流传既对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与扩大影响产生了作用,同时对于多事之秋的政治、军事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君士坦丁与基督教之间相互利用,以达到各自的目的,神迹就是他们的凭借之一。 相似文献
93.
94.
从早期中西思想交往典型案例中可以尝试找寻可供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原则。中国传统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经各个朝代的更迭,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其中,有西方哲学和文化输入中国,也有中国哲学输入外国,渠道与路线大相径庭。"缺乏与补充"原则关涉"中国哲学失调,外来哲学补充"和"道德文化式微,宗教文化补足"两个层面的哲学意义。中国儒、道、佛三教融通后形成的东方哲学与希腊、罗马、希伯来思想融通形成的包含基督教文明的西方哲学的交流渠道、交流方式与交流内容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全面改进,今日中国的哲学发展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更加深刻地思考与西方哲学对话的问题。如果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传统而彼此之间并不准备互相理解,那么,任何形式的中西哲学的对话与融通恐怕都只能够流于表面。 相似文献
95.
俄乌冲突发生后,日本调整了以往的对俄政策,岸田政府紧随欧美国家加入了制裁俄罗斯的行列。日本对俄政策的调整既体现了岸田政府极力展示自己执政特色的现实需要,也体现了日本欲渲染俄乌冲突对国际社会的恶劣影响以迈向“正常国家化”的战略需要。同时,俄乌冲突为日本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遏制中国提供了契机。岸田政府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增强对俄威慑力,以共享价值观的国家为重点构建反俄同盟,同时通过拓展经济领域合作降低能源方面的对俄依存度。但这些举措无法助力日本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严重影响日俄和平条约谈判进程,而且突破“专守防卫”政策、谋求军事力量的提升等行为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制造地缘政治对立,不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96.
97.
对微机在纳原子光谱实验中的数据处理、能级图的绘制等方面的应用作了初步的探索,介绍了纳原子光谱实验用的程序框图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98.
刘俊池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2):61-66
美国本土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小说《爱药》是一部显露奥吉布瓦族以及美国印第安文化精神的杰作。这种精神在露露·拉马丁的人格特质中获得辉煌再现,其狂浪不羁的原始生命力呈现于三重意象中: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文蒂格、印第安人的精神爱药——纳达文斯以及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马纳博卓。露露的形象,不但象征着此族裔遒劲征服、慧智包容以及自由杂糅的人格特征,而且隐喻着美国印第安民族的此种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99.
柳东林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6)
勒克莱齐奥的新作<乌拉尼亚>,追求一种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理想天然生活.作品中描绘的坎波斯,并不是理想社会的模板--既不是西方式的乌托邦,也不是中国式的桃花源.作品具有浓浓的禅意,它所揭示的社会理想,是一个消解了分别,将物我推向心灵、推向虚幻的禅境生活. 相似文献
100.
萨特在晚年一次访谈中对自己以前的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对他者问题有了迥异于早先的思考,而其思考方向恰与莱维纳哲学有着惊人的一致之处。文章梳理了萨特与莱维纳对于现象学传统中他者问题的批评与继承,分析了萨特早年他者观与莱维纳的根本对立,并在萨特他者观的困境处,看到了萨特晚年反思的价值以及莱维纳哲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