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61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为在参阅文献资料并结合克孜尔千佛洞实地考察等调研活动的基础上,针对佛教石窟纹饰这一题材进行纹饰历史溯源与内涵分析,希望以此种方法在陆上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对古龟兹佛教石窟纹饰的影响方面进行全面、广泛、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32.
齐瓦当是指带有齐国文化色彩的瓦当,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汉代的齐国及周边受齐文化影响的地区所发现的瓦当,其基本范围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瓦当纹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无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整幅画面的布局以及形象的塑造,都具有不同于别国的艺术特色。齐瓦当以其特有的内容、新颖的构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附着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明甚至远古文明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3.
34.
35.
彩陶是远古先民的智慧结晶,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彩陶就像历史文献一样记录并反映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在中国的彩陶文化史中最精彩的要数马家窑文化彩陶,它不仅造型优美,纹饰绚丽,构图严谨,而且分布广,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彩陶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朴实的器型和绚丽的纹饰,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最能引起人们探索欲望的是在彩陶背后的纹饰意蕴。  相似文献   
36.
以彩陶纹饰为主体的史前纹饰(包括一些遗迹)以及青铜时代的一些纹饰在古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考古学诞生200年来,一直没有一个可行的理论、可靠的方法对它们进行研究和释读,导致这些极其重要的考古材料、现象和研究对象至今未能得到科学认读和理解,从而影响了我们对古代人类精神文化以及整个人类发展历程、历史和文化的认识。考古学已经发展到一个关键时刻和转折时期,不仅需要而且已经具备基础使我们提出建立考古纹饰学,理顺考古学研究的内部历程、结构及其间的关系,完善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最终指向考古学的终极目标即复原历史、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37.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铜鼓以精美的纹饰,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当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意识,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纹饰的分析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8.
生殖崇拜是人类最具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古代彩陶纹饰中也存在这一文化现象,新石器晚期红山文化的孕妇裸像突出女性肥硕的乳房、臀部和圆鼓的腹部,充分地表出对女性生殖系统的赞美和崇尚;因鱼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纹饰中以鱼象征女性,表示对女性的崇拜。母系社会后期,先民认识到只有男女相交才能产生后代,于是出现了男性崇拜,如纹饰中以鸟象征男根等。  相似文献   
39.
杨博 《中国民族博览》2016,(18):149-150
线条的运用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阴刻线,汉代的阴刻线既可以表达纹路也可以指代实物.阴刻线的这一特性在同一批石刻即霍去病墓石刻中有集中表现,石刻卧虎身上的阴刻线气韵贯通,随形体辗转而有序,在描绘虎纹的同时增添了石刻不少生气.而侧头奔跑的跃马身上的阴刻线同样精良,颈部三条平行的阴刻弧线用来指代缰绳,而不是用凸起的阳线去表现,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妙.第二类为形体占据空间的线,这类线在写意风格的墓俑中多有表现.第三类为礼仪场所所用的装饰性纹饰,线的概念在这个领域得到了拓宽,不仅仅是由无数点紧挨排列而成的线段,而且可以是辅助图像表意的工具.本文以河南三盘山出土汉代铜车饰为例,对汉代纹饰线条艺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0.
晚明民窑瓷器的纹饰摆脱了官窑刻板呆滞画风的束缚,具有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和田园诗意的山水人物图异军突出,形成了晚明自由随性的特有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