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5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2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95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513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哈贝马斯在政治统治秩序的合法性问题上所持基本立场是,政治行动领域是根植于生活世界情境之中的,只有那些与公共领域具有实效性联系的政府行动才容易获得公众的支持与忠诚.可见,公共领城,主要是政治的公共领域与合法性密切相关.政权的合法性需要由政治公共领域理性地提供.这是哈贝马斯合法性理论的主题.哈贝马斯从两个角度详细论述了这个主题: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哈贝马斯着重论证了政治公共领域的衰落必然导致政治的合法性危机;而在<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中,哈贝马斯则重点阐明了政治合法性的重建有赖于公共领域及其政治功能的重构.在哈贝马斯心目中,理想的公共领域应当被构建成一种能够提供自由、平等、开放的"民主商谈程序"的"交往共同体",公众可以自由而平等地介入其中,自由论辩以形成公共意见,借助公共舆论的监督功能将公共权力限定在合理范围内.并为政治的统治秩序生产出经过公众论辩、审视及批判的服从和忠诚.  相似文献   
52.
清代以来,移风易俗成为儒者的新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礼学逐渐兴起,并迅速以狂飚之势披靡天下,挑战程朱理学。清代礼学的研究以考证为基础,以经世为目标,体现出考经求礼、循器明礼、以情释礼、因事研礼的特点。礼学家们藉考证以明礼意、达人情、经世用,使礼学在清代达到了一个鼎盛的局面。  相似文献   
5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具体化。以德治国是对依法治国的补充和完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构成了完整、系统和科学的治国方略,对其内涵必须准确全面地把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内涵在于:合乎道德地依法治国;其机理在于:价值功能上的契合是根据,运行过程中的互动是实现方式,操作中必要的整合是落实途径。  相似文献   
5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如何治理国家的这一崭新的、重大的课题 ,第一次现实而又紧迫地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如何治理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做了不懈的探索。考察这一历史过程 ,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今年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不无裨益。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治国方略的探索建国初期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治国的探索与实践上呈现出良好的开端。一方面 ,毛泽东比较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治理国家 ,他领导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相似文献   
55.
明清之际的经世思潮突破了以往经世思想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向:( 1)“内圣”之学与“外王”之学由离异走向统合;(2)在“治体”上由尊君转向重民,形 成了具有初步民主色彩的政治学说;(3)重视“利用厚生”之学,主张“工商皆本”和经 济自由;(4)广采博纳外域新知,会通中西。不仅将中国经世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而且孕育了启蒙思想,使经世思潮与启蒙思潮相互交织,显示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的萌动 。  相似文献   
56.
胡峻 《船山学刊》2001,(3):24-26
笔者在文中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家魏源的法治观进行了综述,指出其法治观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法是一种治国工具,治法在人,因势立法,因势变法。同时,笔者对其法治观进行了历史的、辩证的评述,并就魏源法治思想提出了几点思考:利用法律做为我国的治国工具,抓好执法官建设,立法工作者应借鉴、学习因势立法、因势变法等。   相似文献   
57.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德治和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以偏废。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虽属不同的范畴,一个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一个属于政治的上层建筑,但在治理国家的意义上却有许多共性。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  相似文献   
58.
我国古代的法治思想起源很早,春秋时期,即出现了倡导以法治国的法家人物,如管仲、子产、邓析等。他们多由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组成。但他们并不同于古代西方的那种法学集团,而是一个具有共同政治主张而思想又各有其特点的学术派别。因此,学术界一般将战国初期和中期的法家称为前期法家,主要代表为李悝、申不害、慎到、商鞅等;将战国末期的法家称为后期法家,主要代表是齐国法家,韩非和李斯。尽管先秦时法家人物众多又各具特色,但总体来说,他们一致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这一体系中,大致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相似文献   
59.
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第一次把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然而以德治国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其真正实现依赖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这其中健全与完善以德治国实现的制度基础尤为重要。 一、以德治国需要有健全的经济制度为基础 早在以德治国这一思想提出之前,就曾有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时至今日,这一要求显得更加迫切。然而必须认识到的是道德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60.
在跨入新世纪的历史时刻,江泽民同志向全党全国响亮提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两个“坚持不懈”.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深刻反思和深化,也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