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2013年5月10日晚,应江汉大学外事处和商学院之特邀,奥地利肖邦国际钢琴协会钢琴家Lule Elezi教授在江汉大学艺术学院演播厅与江大学生共同举办了一场中外经典作品音乐会。西洋乐经典和中国民乐经典在音乐会上的交相辉映,给在场的师生带来了一次听觉上的"饕餮盛宴"。  相似文献   
22.
主要从英语专业文学课的设置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入手,提出了目前高校英美文学课存在的教材陈旧、覆盖面窄、课堂沉闷、缺乏趣味等问题,并进行深入剖析,从教材的选用、教学模式的调整以及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以期突破英美文学教学的瓶颈,真正实现英美文学课的设置目标和内涵。  相似文献   
23.
世界文学与文学间性——从歌德到杜里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学"一直是文学领域颇有争议的概念,早在19世纪初期,歌德就对其进行了思考,但并未做出明确阐释.近些年,斯泰因梅茨、科本、布洛克等理论家对"世界文学"都给予了关注.杜里申认为,对这一概念的三种理解:所有作品的加总、经典作品的选粹、文学-历史的理解,都是有效的,而第三种则是"世界文学"的真正典范.但杜里申并未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是把重心放在对文学间共同体和文学间中心共同体的考察.在深广的语境中,"世界文学"带来了繁多复杂的文学间性,也带来了若干解释上的难题.如果学者们能就方法论和研究项目的具体目标达成一致,那么连接不同大陆和文学共同体的跨文化研究就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4.
候选理由:——改革开放后,贝聿铭作为外国建筑师给中国奉献了第一个经典作品——香山饭店,数十年来他为香港、北京、苏州设计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建筑;耄耋之年他依然远涉重洋,返回故乡,不辞辛劳地踏勘工地,以高超的审美眼光和近于绣花般的耐心,服务于中国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25.
梦是民族祖先的智慧库。越是早期的梦,越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在西方文学的早期阶段,有不少作品描述了梦境,研究这些梦境,能发掘出有益于中国梦的思想资源。重温这些梦境,是诠释西方文学经典的一条新的路径。李伯梦、但丁梦、皮尔斯梦和海涅梦,分别反映了美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的国民性格,其中均有值得中国学人参考的正面价值。西方各国的梦文学大都具有宗教指向性。圣经是西方各国梦文学的总源头。  相似文献   
26.
summer 《女人世界》2006,(10):44-45
2006年9月15日,深圳-国际铂金协会整合其全球资源优势,在深圳国际珠宝展上带来主题为“铂金 喜悦永恒”的首饰秀,为观众呈现一场铂金的饕餮盛宴。此次铂金首饰秀,融合国内外铂金首饰之大成,集中展示了超过一百件国内外经典作品,总价值超过二千万人民币。如此大规模铂金作品的集中展示,通过精湛工艺与设计,充分显示目前国内铂金首饰行业的实力,以及整个中国铂金市场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7.
挚友张鹄     
彭复旦 《老年人》2008,(2):24-24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湖南日报》上刊登过一篇名为《“小”字不小》的赏析文章。作者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或语句中“小”的剖析,揭示出“小”,虽物之微者,但它却能示以高度,表现距离,显示精神,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小”字其实不小!  相似文献   
28.
赵文惠 《老年世界》2008,(23):13-13
我区著名书法家刘佑华被中国中外名人研究会书画艺术学术委员会选为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其肖像、艺术简历和九幅经典作品被编入首部《中国十大书法家》书法作品系列专集,并由中国画报出版社采用,中英文对照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29.
本文通过对当代油画创作领域中的西方大师经典作品整容现象的论述,分析了新作对原作内容和形式上的吸收借鉴,并对新作品进行的新的探索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30.
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是中日家族叙事的经典作品,描画了中日传统家族颓败的历史面影。由于中日作家时代背景、个人经历、艺术手法的差异,造成了两部小说的家族文化蕴含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两部小说都以婚姻状况和家族关系作为叙述的重点。巴金《家》中的婚姻故事构成了家族衰败的纵向线索和个性解放的表征,岛崎藤村《家》中的婚姻悲剧则成了必须默默承受的苦果和促使家族溃散的遗传性病症;巴金的《家》重点描绘了家族兄弟之间、长幼之间的争斗,岛崎藤村的《家》重点描写了家族兄弟在“负欠”观念下的互相帮助,但无论是争斗还是帮助,都把家族推向了颓败的路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