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72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110篇
管理学   733篇
劳动科学   43篇
民族学   294篇
人才学   174篇
人口学   27篇
丛书文集   4032篇
理论方法论   645篇
综合类   7825篇
社会学   674篇
统计学   60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280篇
  2022年   285篇
  2021年   404篇
  2020年   359篇
  2019年   327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303篇
  2015年   459篇
  2014年   849篇
  2013年   715篇
  2012年   927篇
  2011年   1000篇
  2010年   937篇
  2009年   942篇
  2008年   1093篇
  2007年   874篇
  2006年   740篇
  2005年   718篇
  2004年   591篇
  2003年   543篇
  2002年   479篇
  2001年   410篇
  2000年   309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亚里士多德以其"中道观"、"辩正观"、"潜能与现实"关系以及"悲剧观"对希腊正教的辩护首先体现在希腊正教教堂风格的简朴和分布的密集;其次是恩典之道上的获恩与赐恩关系;再次是在原罪上的净化与自救原则.这些辩护充分反映了基督教在异邦传播中神学巧妙地借鉴和运用西方本土化的优势资源,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哲学和文学等的智慧资源而构成的成功范例,即为神学安插上了飞翔的逻各斯翅膀,为基督教在异邦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2.
在外来文化冲击下,转递中的中国当代叙事艺术之实绩固然值得记忆,但个中没有美的“经典”却不是一个孤寂的问题,它的致命伤来自“经典”所处的孕育模态缺乏高度自觉的向心性合力。  相似文献   
103.
近代翻译文学是近代中国的文学视野里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学作品,对国人的小说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小说理论里,主要表现为对小说功能认知的转变,题材及创作手段的多样化,语言的通俗化以及作者群体和地位的转变。晚清翻译文学影响了当时的小说创作和小说观念,中国的小说由此而始,向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4.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1,32(4):46-46
陈占彪撰者的《五四知识分子的淑世意识》一书于2010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分为:绪论,知识分子观的视角;第一章,知识探求与公共关怀;第二章,出与入;第三章,人与政;第四章,学与政;第五章,文与政;尾声,淑世意识的当代回响。本书的中心任务是通过"言"和"行"  相似文献   
105.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因此他的哲学观念不可能不渗透在其政治学思想之中。在其名著《政治学》之中,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他的哲学运思特点的主要是三个方面:对个体人的关注和强调、中庸思想的运用以及伦理学对政治思想的渗透。  相似文献   
106.
分配公正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理想.历史上五种有代表性的分配公正现,不仅体现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正义诉求,而且对当代中国分配公正观的形成,探索包容性增长中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寻求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以及构建体现分配公正价值的企业薪酬制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7.
司马迁继承了孔子作《春秋》的基本精神,《春秋》笔法的伦理教化精神规定了司马迁对当代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时代主流思潮的经学、儒学必然在其笔下得到如实反映;他本人的学术储备及家学的影响则使他能够对儒家经学及其他学术流派的剖析有准确把握,从而作用于其整体思想面貌的呈现,在人物时事的评论中透显着儒家思想学说的深刻烙印。这是由其贯彻《春秋》人文精神的立场决定的,也是他尊崇孔子、推重儒学之学术思想理念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8.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关系到提升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新时代,为推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优化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效果,将记忆、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展现良好的群众性、推广性和普及性,让蕴含在中华典籍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智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实现需要从文化认同、传播方式、文化整合等方面着力:强化顶层设计、打造经典品牌、创新传播方式、整合多元文化等。总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文化润疆工作和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重要作用,助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筑牢各族人民文化自信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9.
中国新思想家在1920年代中后期积极倡导“生活之艺术”观,尝试为中国的新生建造整体的理想道德与文明体系,这是1920年代的重大思想事件。“生活之艺术”观既是一种理论模式,包含实证科学时代的世界解释系统、“人学”解释系统与文明史观,同时也是一种通过文明批判逐步建造道德与文明体系的实践模式。它由蔼理斯创建,经过“中国化”的理论改造后,成为根植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新“认识性装置”。周作人等新思想家立足“生活之艺术”的理论系统,针对中国各类具体伦理事象作出文明批判实践,力求逐步推进道德与文明的总体性建构,但国民革命时期加速败坏的社会道德却令周作人等新思想家丧失了建造新道德与新文明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0.
中共舆论监督观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既有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也有极为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渊源。从历史角度考察中共舆论监督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于理解目前中国正在孕育和逐渐走向成熟的公民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舆论监督观的形成和发展分别经历了探索借鉴期、孕育发展期和不断完善成熟期三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巨大社会变迁,同时也折射了这种变迁与外部世界环境变化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民主政治追求并努力实践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