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3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0篇 |
劳动科学 | 9篇 |
民族学 | 79篇 |
人才学 | 55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754篇 |
理论方法论 | 147篇 |
综合类 | 1289篇 |
社会学 | 229篇 |
统计学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93篇 |
2020年 | 94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72篇 |
2015年 | 115篇 |
2014年 | 187篇 |
2013年 | 169篇 |
2012年 | 217篇 |
2011年 | 218篇 |
2010年 | 217篇 |
2009年 | 202篇 |
2008年 | 241篇 |
2007年 | 164篇 |
2006年 | 105篇 |
2005年 | 98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李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134-136
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侧重于归化与异化译法及译作优劣的比较。而根据杨炳钧的翻译原型观,文学翻译可视作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试图穷尽原作样例与译作样例,以期达到最佳样例甚至实现原型的整合过程。翻译原型观解释了经典文学目录翻译的众多译者从选词、语义增补、小句语气转换等多个角度不断追求、力图接近译作"理想原型"尝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2.
李霞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7)
经典承载着民族自觉意识、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经典阅读对拓展大学生精神世界具有特殊意义,高校图书馆在导读课中渗透经典阅读的策略有:经典阅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推荐经典阅读书目是导读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导读课中将经典书目进行分类;加强经典阅读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53.
苏琴琴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5)
在中国,文学经典危机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早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并贯穿整个20世纪.一方面,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文学经典危机各具时代特点,另一方面,各阶段的文学经典危机话语又互为交织.“五四”文学革命以启蒙救亡为中心掀起了除旧革新的第一次经典重估;建国后为配合国家政治需要,以社会主义革命话语为中心自上而下进行了第二次经典重估;80年代后期出于对文革“拔乱反正”之文化需求,“重写文学史”拉开了第三次经典重估的序幕;而90年代前期出现的“大师重排座次”等事件则表明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后“众声喧哗”的第四次经典重估.通过回溯四次文学经典危机,追古烁今,以期为当前的中国文学经典问题研究提供一条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54.
李松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5):664-670
以现代性历史元叙事作为切入口,可以发现建国后17年经典化批评的历史观具有自反性的宿命以及自身无法突破的悖论.这种尴尬、悖谬的悲剧性历史决定了以现代性、"一体化"、"不断革命"论为特征的文学批评必然走向崩溃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5.
张荣翼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5):31-38
文学史的发展进程总是伴随着对某些文学经典的评价的变化,以及塑造出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学经典的过程。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一个非常突出的境况是,它有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经典:一种源于时间差异的传统,另一种源于空间距离的异域,两种不同经典对于文学有着不同的诉求,而这种矛盾所形成的张力构成了中国文学在近代以来内部发展的动因。同时还应看到,两种文学经典在作为中国文学引导力量的另一面,则是两种经典本身也是被当下的文学创作和评价体制所规范。透过对于文学经典的分析,可以看到文学发展状况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56.
由于明开法师舍生忘死地护持和竭尽全力地工作,使今日苏州西园戒幢律寺藏经楼以佛教经典收藏丰富、善本图书保存良好而称誉海内外,为20世纪90年代创办戒幢律佛学研究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被佛教界和学术界赞誉为“冠绝东南,载誉全国”。 相似文献
157.
158.
159.
程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5):178-187
作为儒家的学统,“六经之教”是理解儒家文论及其意义的内在视野,它深刻地影响了儒家文论话语的建构。首先,经典意识确立了儒家文论“宗经、征圣、明道”的最高原则,儒者因此致力于论证“道”、“圣”、“经”的同一与贯通,抽绎“六经”文本的文体品性和作文规则。其次,“立象尽意”、“知人论世”、“以易逆志”和“知言养气”实质性构成儒家经典释义学的基本框架,实现了对“六经”的价值转换,并在对“六经”的诠释中引领出有关文艺根本精神和文论构建思路的理解。最后,“六经之教”规范了儒家文论的价值取向,直接生发出的文论意义就是文艺成为“成人”的助缘、媒介和途径,其文化功能在于造就情欲与理性和谐统一的道德理性的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160.
杨世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9-72
从传统文学的立场出发,早期的电影不被看作是一种叙事的艺术。但与此相对照的是,新生的电影对传统文学的改编,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未停止过。电影及后来的电视对文学经典改编,一方面帮助电影度过最初的危机,促进了整个20世纪影视艺术的长期繁荣,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甚至对文学作品的内在创作规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一部分当代经典作品具有了明确的"影视化"特征。影视改编一般可分为"忠实的改编"和"自由的改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