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2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144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62.
严复认为逻辑更胜于纯粹的学术关注,它作为方法论基础能够保证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政治等治世处方的确定性。先天具有严密方法论缺陷的中国传统治国文献的实践失败,极大降低了铭刻在经典文本中的伦理与实践格言的价值。中国需要一种崭新的推理形式,它必须与现代科学的步调相一致。这种新形式有三个中心要素:经验主义认识论替代直觉知识以及文本权威中的传统中国信念、明晰的定义方法、对于归纳的明确认知。严复很少对中性真理感兴趣,认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逻辑的终极目的是求诚。本质上,严复展示的这一探究是个人圣徒道路的不断寻求过程。这种过程联合了外在世界广博知识的追寻以及个人道德完美的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63.
哈贝马斯早已指出科学技术在现代起着意识形态的作用,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改变的同时也使他们相信它具有绝对的真理性。科学思想本身以实证主义作为理论根基,以主客二分作为理论预设;它本身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主体的干预,也未能完成对主体的构建;资本的原则才是推动科学技术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64.
中国文学研究不仅要在作品、作家、思潮、史论等层面上推进,而且还要回过头来,对研究主体的思维方式予以梳理与更新。20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文学界,唯理主义的影响深远,即使80年代以来西方各种理论体系以新潮的面貌出现,仍包含着旧有的先验论的余脉,它往往以预设的命题、先验的原则,来演绎、框就鲜活独特的文学经验,导致判断与结论的僵滞与失效。新近兴起的"学案分析方法"等,预示着以经验主义的实证为前提、以归纳概括为逻辑原则的文学研究方法的再生与复兴,是值得重视的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65.
宋晓东  叶浩生 《社会科学》2007,(11):104-108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是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的一部分。在文化转向语境中,"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要求建设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心理科学"。从后经验主义理论心理学出发,这意味着以中国为现实文化主体的知识体系整合,即中国本土文化与心理学经验知识的双向诠释和建构。在经验基础或逻辑方面,整合要求进行知识体的区分;在体系建构和诠释方面,心理学知识体系的编篡服从于元理论层面的修辞学规则。  相似文献   
66.
朱书刚 《江汉论坛》2002,3(7):19-23
古典经济学家是在同时代的哲学影响下进行经济研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配第以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为方法论基础。重农学派和斯密都信奉自然秩序。斯密和李嘉图受到理性主义影响,运用抽象演绎法建构经济学体系。斯密从人类的利己心导出“经济人”的假定和“看不见的手”。李嘉图从功利主义出发,较深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矛盾。西斯蒙第倡导人道主义经济学。他们的经济哲学思想构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思想和现代西方经济哲学思潮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67.
西方有关合法性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希腊以降,合法性研究经历了从古典规范主义到韦伯式经验主义的范式演变。哈贝马斯对这两种合法性范式都不甚满意。在检视了这两种范式的发展脉络与缺陷之后,怀着超越古典规范主义和主流经验主义的学术抱负,哈氏提出了合法性理论的第三种范式——“重建性”合法性。在他看来,政治秩序合法性必须以自由平等公民之间的理性反思与辩论商谈为基础。综观哈氏的“重建性”合法性范式,其实质即是一种植根于理性的话语论证过程之中的“程序主义合法性”。  相似文献   
68.
胡塞尔在他的早期现象学中,通过分析、批判心理主义逻辑观、19世纪末以来的最新的经验主义逻辑观以及纯粹逻辑语法学的逻辑观念,对逻辑的本质作出了现象学的诠释。  相似文献   
69.
杨现勇 《理论界》2003,(1):41-41
科学与迷信是两个绝然对立的概念。科学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迷信是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虚无飘渺的胡说八道,起因于人们对自然压迫的无知和恐惧,二者向来如冰炭之不容。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对付一切迷信的锐利武器,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科学是对付狂热和狂言的有效解毒剂”。故而,人们通常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迷信思想自然会逐步退却并最终消失。然而事实却不然,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迷信思想却有增无减。不仅传统迷信沉渣泛起、花样翻新,伪科学随之猖獗起  相似文献   
70.
本文通过从亚当·斯密到当代理性预期等经济学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分析 ,认为在西方经济学的认识论中 ,一直有两条主线贯穿整个经济学说史 ,一条是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争论和调和 ,另一条是社会福利与伦理观的演变 ,而这种伦理观也就是新的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凸显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