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40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民族国家”出现于近代西方为据而认定“国家利益”形成于近代西方的观点,混淆了 “国家”与“民族国家”、“国家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的关系。如同民族国家本身只是国家的一种具 体形式,“民族国家”是“国家”的种概念一样,民族国家利益也只是国家利益的一种具体形式,“民族国 家利益”是“国家利益”的种概念,而不是国家利益的全部外延。准确把握“国家利益”概念还需要理清 国家利益意识与国家利益本身、国家利益与国人利益、国家利益与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国家利益与公共 利益、现实的国家利益与理想的国家利益、实际的国家利益与声称的国家利益等等之间的关系。弄清这些 关系,对于准确把握“国家利益”概念,深入研究国家安全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2.
蒙元在中国是继辽、金之后,兴起于北方由蒙古族统治的一个强大的政权。由于其历史上连年征战,继之而起的是领土的迅速扩张,故许多人以为,武治有余,文功不足是其显著特征。其实不然,翻检文献,特别是蒙元初期的统治者,随着战争而来的是视野开阔,因为科学技术和文化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让统治者在认识自己不足的同时,加快促进了本地区和本民族的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03.
王龙 《领导文萃》2015,(5):73-76
1841年3月,魏源在林则徐推荐下,入署理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幕下。接下来关于定海的防守,清军将领们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坚守定海,而魏源认为,定海孤悬海中,难以固守,不如把兵力集中到浙江海岸上的城市,加强镇海、宁波等地的防务,诱敌深入内河加以围歼。魏源虽然多次据理力争,但意见完全不被裕谦采纳。8月,英军进攻定海,定海很快沦于敌手。魏源这才发现,自己在这场战争中毫无用武之地。深感自己人微言轻的魏源,决意愤而辞归。走在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104.
近几十年来,历史学界一贯把“招安”作为批评对象,用极端的语言丑诋被招安的古代造反者。从这种逻辑来看,一旦造反以后只能有两个前途:一是推翻了统治者自己做皇帝(真做了皇帝也有“罪名”——背叛农民起义),起义者都做文臣武将;一是做烈士(这是被现代史学家认为最光荣的前途)。为什么这些造反者就不能与统治者达成妥协而回家重新当老百姓或被当招募当兵为官呢?为什么就不能尊重古人的这个选择呢?  相似文献   
105.
边疆政策是一个政权大政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予以高度重视.一般来讲,国富民强的时候,边疆政策往往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如秦汉、隋唐、元、清朝早期;国力衰弱的时候,则表现出明显的消极保守特征,如东晋、南朝、两宋、晚清.曹魏边疆政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既不属于开拓型,也不属于消极保守类型,而是一方面积极经略,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求静求稳的倾向.这在曹魏统一北方边疆地区的策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6.
社会教化是维护统治政权存在和稳定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既是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文化教育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因而历来为先哲和统治者所重视。如孔子周行列国推行政治主张失败后,便退而正《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寓褒贬于其中,以  相似文献   
107.
辛亥革命前夕,由于满清政府的专制、无能和反动,古老的中华帝国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把"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理论引进中国,在国人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促进了辛亥革命理论的产生。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许多省份、包括河南也发动了起义,从此结束了长达2 000多年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它颁布的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清政府的《钦定宪法大纲》有着根本的区别;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以及服饰的变化是这个时期重要特征;另外,教育与出版业的变化也表现出民国的新气象。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组织了一组文章,反映辛亥时期的社会变革,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8.
16世纪是英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埃利奥特的《统治者之书》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阐述了以统治者为培养目标、以绅士为培养对象的教育思想。在绅士或者说未来的统治者所需具备的各种素质中,他突出强调学识、美德和爱国主义。他的思想超越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思想家,对于英国绅士教育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9.
学术界在探讨王船山商品经济思想时,有的同志认为王船山对于工商业的态度,“尚跳不出重农抑商的范围”;有的同志认为王船山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最初呼吸。我则认为王船山既继承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又突破了这一思想。这就是王船山对商品经济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10.
略论王夫之的正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格局。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的思想成了封建社会官方的正统。尽管孔子的思想被多次改造,但由孔子首先提出的正统观念,却深深印在每一个封建士人的心里。从今天来看,这种思想有其消极的一面,因为它毕竟是适应封建社会的需要,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它却包含有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并且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就其适应封建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面来说,封建社会是历史前进的必经阶段,中国的发展,不能违反历史的必然性,只要承认这一点,就不可否认其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