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8篇 |
理论方法论 | 7篇 |
综合类 | 59篇 |
社会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张帆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1):77-80
列维纳斯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他提出的伦理学是第一哲学的观点在西方思想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列维纳斯的思想来观照翻译研究,我们认为翻译具有伦理优先性的特征。而列维纳斯思想较之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更加切合翻译的实际,因而也更加适合作为翻译伦理学建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许宏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5-30
“他者”研究的深入给翻译伦理研究带来了巨大的促动与启迪,几个重要的理论家是勒维纳斯、德里达和斯皮瓦克.勒维纳斯认为“我”不应同化“他者”,必须尊重“他者”,必须无条件地为“他者”服务;德里达认为勒维纳斯过于理想主义,德氏既强调“他者”异于“我”,真正的翻译要保留和尊重“他者”文本中体现的差异,又指出“我”要避免因太好客而成为“他者”的人质;斯皮瓦克又进了一步,不仅指出“他者”并非整体、同一的概念,“他者”各有特性,而且明确倡导“直译”的方法,为实践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15.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8-31
二战以后,法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就是讨论如何建立新的伦理。在此背景下,列维纳斯提出以他者理论来重新认识言说、责任和主体。语言是自我和他者发生关系的主要场所,言说具有前本源性,是接近他者的运动。列维纳斯主张通过所说向言说还原的方式去认识言说的这种前本源性。在言说中,自我被暴露在他者面前,在对他者的回应中形成了责任关系。主体首先作为责任的承担者出现,其不仅要承担起自我的责任,还要承担起对他者的无限责任。这一思想是对近代哲学主体思想的一次批判,也是对伦理思想的一次重大的反思和重建。 相似文献
16.
黎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35(4)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议题.以法国哲学家埃马纽尔·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来解读《等待野蛮人》中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可以揭示出库切向读者传达的伦理启示:只有自我走向他者、承担起对他者的伦理责任,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义与和平. 相似文献
17.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关于美学的文章,学生粗看后,觉得到处都是难以理解的句子,一时不知所云.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己质疑. 相似文献
18.
王圆圆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Z1)
通过分别描述<拉奥孔父子>与<维纳斯诞生>这两座雕像,指出它们不具有可比性,是因为它们各自具有的神秘由来与指向.借以说明艺术的神秘在经历了崇拜-理性至上-两相逃避过程后,应恢复自己的本色,即在承认包容的同时要拥有自己前进回旋的余地. 相似文献
19.
历史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兄妹,它们一起出生,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的命运或许就有所改变,并不能一直相伴到老。当我在卢浮宫里看《维纳斯》、在东京看梵高的《向日葵》、在纽约看勃鲁盖尔的《麦收》的时候,就有这样一种感触。面对着这样一些流落于异国他乡的艺术品的时候,人们所关注的往往是艺术本身的价值,次之才关注到这些作品创造者的国籍。由于世界历史的多桀多变,世界地图的轮替更迭,加之世界财富的转移,这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也就不断变换着主人和国籍,不断变换着它们的陈列所,唯一不变的,就是艺术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克服主体性哲学的唯我论,布伯提出了对称的主体间性。但列维纳斯批判布伯对称的主体间性仍不足以避免唯我论,消解同一的暴力,且过于理想主义。列维纳斯主张,只有坚持非对称的我与他者的关系,才能彻底走出自我中心主义,实现为他人的伦理。列维纳斯对布伯的批判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再批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