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1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88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2篇
理论方法论   34篇
综合类   382篇
社会学   42篇
统计学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2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既体现在思想家的著书立说中,也体现在统治阶级的政治实践中。通过对晁错徙民实边和贵粟重农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晁错的民本思想。徙民实边政策,确保了边境的相对安定,降低了汉政府的财政支出,进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做到了轻徭薄赋,有利于内地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贵粟重农减轻了剥削,在一定程度上救助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并相对提高了人民的社会地位,缓解了社会的矛盾。这样,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汉朝国力得到增强,为后来汉武帝反击匈奴提供了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722.
彭玉平 《学术研究》2020,(10):131-139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其后关于其死因议论蜂起,而罗振玉即深陷于种种非议之中。先之以逼债说,继之以为王国维假造代奏遗折事,两事相连,而使罗振玉备受道义之谴责,而这些舆论背后的主事者则为其政敌郑孝胥。在这场精心策划的谋略中,罗振玉因为在当时政治上的弱势,也几乎失去了还手的能力。如今时过境迁,逼债说之非已经成为定论,而对伪造遗折说之深层原因则尚乏分析。罗振玉伪造遗折,将王国维之死引向"尸谏"主题,一方面为平复自己与王国维晚年结怨的愧疚之情,另一方面也诚心希望为王国维博取更多哀荣。厘析关于假造遗折说之经过以及遗折之基本内容,可大致窥测一时期之政治氛围和心态。  相似文献   
723.
"光谷似火"、"富康入沪"、"川渝中烟"、"西水东开"、"周庄阆中"等发生在东中西部区域"合作"中的几个"随机事件"说明一个区域的发展,在现有的资源配置制度机制下,需要"仰视"亦需"环视";而随着制度和体制的转型,"环视"的作用会日益突出和重要.川渝鄂湘黔"五边"的"巴人土家族",实在是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好"素材".  相似文献   
724.
殖边督办公署是1929年云南废道后为兴边务而特设的边地行政管理机构。然囿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角逐、边地土流矛盾以及外务压力,殖边督办公署推行边地行政与开展边务建设受到多方掣肘。从其时舆论可知,时人对殖边督办公署建设边地赋予了较高期待,并就殖边督办公署如何更好发挥治边效能提出过建议,却未能得到政府采纳,反而以冗余机关之名将其裁撤。结合中外档案,可较为全面地探析多方博弈下近代云南行政建制与边务建设的努力与困难。  相似文献   
725.
程静 《学术探索》2023,(5):103-111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其统治者在建立之初,不但努力开疆拓土、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更是为维护国内尤其是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谐,努力找寻理论指导和思想依据。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执掌政权后对前朝历代边疆治理思想及措施进行了细化和深化,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突破和发展。逐步形成以“满汉一家、中外一体”边疆观为核心,“不分内外”的大一统思想为指导,“因俗而治”的民本思想与“分而治之”治理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清前期治边思想体系。不但为清政府对边疆地区实施灵活有效的统管政策提供思想指导,也为清朝边疆治理实践夯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26.
光绪三十二年(1906),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从巴塘开始,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并经营川边,以救亡图存。其制定的《巴塘善后章程》又称《改土归流章程》,规定巴塘全境土地和百姓归“大皇上”所有,打破了两百余年的地方旧秩序,从根本上保障了改土归流的实施。其中关于土地使用权的规定和随后颁发的禁止田产向寺院流动的政令,均是为了尽可能消除或限制旧势力的影响;移风易俗的规定和地方建设则有助于促进巴塘地方新秩序的确立并向近代化方向发展。改土归流在某种意义上是儒家传统礼治思想在巴塘及川边的实践,同时也凸显了清廷对促进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727.
以往的研究者们围绕《辩中边论》中唯识观与三性说的类型产生了很多争论,但他们普遍忽视了本论中“所取”“能取”两个术语在用法上的多样性。本文基于梵、藏、汉文本的对比研究,揭示出本论中“所取”“能取”存在三种不同用法这一事实,“二取”的三种用法皆可依据无相唯识观进行解读,但第三种用法同时呈现出有相唯识观的意趣。由于这三种用法皆不是孤例,且在第一品中就已经全部出现,因此认为本论成书于不同时期的观点并不成立。在本论中,两种唯识观意趣的差别在于分别侧重显现门、分别门来说明唯识观,并不矛盾。在澄清了“二取”的三种用法的基础上,本论中三性说的含义始终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728.
北朝乐府歌诗中的鼓角横吹曲、相和歌、杂曲歌等各有其代表作品。横吹曲中的同源乐歌如《折杨柳歌辞》与《折杨柳枝歌》等,是多次改编再创作的歌诗作品;相和歌中的挽歌重实用,广泛使用在北朝贵族和皇室葬礼上;杂曲歌中的本事体歌诗《杨白花》,继承了西晋故事体歌诗情节曲折、敷衍史实的特点,更具表演性。这些歌诗展示了北朝歌诗在创作与表演方面均具独特风格,体现了文学创作与说唱表演的密切关系,为后代尤其是唐代歌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29.
民国时期政局危机重重,为固防边疆,国民政府采取怀柔示远的“治边”策略,向蒙藏民众进行宣化,以期达到边疆社会拥立中央的目的。在内忧外患的条件下,国民政府委任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为西陲宣化使,并于1935年成立西陲宣化使公署,随即刊发《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作为公署的宣传刊物,月刊将宣传中央政令、宣慰边疆民众、团结民族关系、宣传抗战统一思想设为核心内容,从塑造民族身份、塑造共同政治立场的角度,深化和巩固边疆民众的“中华民族”身份,建构和加强边疆民众同仇敌忾的抗战思想。西陲宣化开拓了民国“治边”中对边疆民众塑造民族意识的思路和途径。这些举措客观上有效地沟通了中央与蒙藏民众的关系,促进了蒙藏社会的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相似文献   
730.
互联网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媒体领域催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使舆论生态进入全媒体时代,并促使媒体形态、媒体传播渠道以及媒介终端等发生深刻变化。治边稳疆背景下,民族地区应适应新变化,顺应新发展,深刻明晰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同时,应针对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认知、体制、人才、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顶层设计,提升行业人员认知水平,完善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打造一支掌握全媒体技能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增强民族地区人才供给能力,以加快民族地区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助力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有效落地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