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41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7 毫秒
81.
19世纪 2 0 - 50年代 ,俄国作家塑造一批独特肖像 ,即“多余人”的形象。作品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毕巧林、罗亭是他们的典型代表。通过剖析他们由家庭出身、文化素养、生活方式、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悲剧性格 ,揭示出俄国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何以有悲惨命运 ,成为无所事事的“多余人”。这些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着跨时代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82.
诺音乌拉31号匈奴贵族墓年代属公元1世纪前期,墓内出土了带人物绣像的羊毛织物(壁毯),绣像主题为“走向圣坛的队伍”。通过分析可知,绣像人物不是匈奴,与印度-斯基泰或印度-帕提亚无关,也不属月氏,而是属于早期贵霜,绣像上首领是一位贵霜翖侯,不排除是丘就却的可能。绣像反映了早期贵霜的琐罗亚斯德教信仰,由此可将贵霜王族的渊源上溯至阿契美尼德波斯时期的巴克特里亚人。绣像壁毯出现在匈奴贵族墓中,可能反映了早期贵霜与匈奴的结盟。  相似文献   
83.
《张鼎智勘魔合罗》和《张孔目智勘魔合罗》是“智勘魔合罗”故事的两种版本,前者出自元代《元刊杂剧三十种》,后者出自明代臧晋叔的《元曲选》。两种版本在形式和内容上有诸多不同.本文将从外部形态、曲牌曲目、唱词宾白三个方面来比较这两种刊本的差异.探讨二者的价值。  相似文献   
84.
“千古风流之地”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清康熙、乾隆年间经济文化鼎盛时期。扬州经济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徽商。一部描写扬州乾隆时代实况的《扬州画舫录》,其中记载的徽商和徽籍文化人占着很大的比例。在我国画史上有着较大影响的“扬州八怪”就有其中两位徽州人,一个是休宁的汪士慎,一个是歙县的罗聘。  相似文献   
85.
罗香林与广东地方文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志华 《学术研究》2005,(5):110-113
著名史学家罗香林在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努力完善广东地方文献公藏的建设,并对广东近代史料、广东客家文献和兴宁地方文献资料等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整理。这些与他作为广东人和作为史学家的双重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86.
陈寅恪认为唐代小说与古文运动联系紧密,而且认为韩愈也是“爱好小说之人”。韩愈的碑志有非常明显的小说因素。他写的碑志追求“奇”,也正是因为这种“奇”,使得韩愈的碑志具有了传奇性。韩愈碑志结构里同样渗透着“史才、诗笔、议论”所谓传奇的结构特点。再有从《柳州罗池庙碑》中,我们也能发现六朝志怪对于韩愈的影响。以上种种,可以作为陈先生观点的一点旁证。  相似文献   
87.
罗香林是20世纪中国一位著述颇丰的史学家,治学的范围相当广泛。中外关系史与华侨史是其长期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涉及中外关系史上佛教、景教、伊斯兰教、真空教等宗教的传播问题;蒲寿庚、孙中山、梁诚、容闳、傅秉常等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香港与中西文化交流和华侨史上的"兰芳大总制"等众多问题。罗香林的史学,承继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张星火良等大师以及其父罗师扬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求真实、求创新、求博通的鲜明风格,自成一家之言。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罗氏史学中亦不免有值得商榷之处,如罗氏史学中关于对"民族主义"的理解等。  相似文献   
88.
陈明 《南亚研究》2003,(1):73-79
佛教文学是世界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历来为治文学史者所注目。摩里制吒是印度佛教史上仅次于马鸣菩萨的作家 ,佛教赞颂文体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曾在印度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亡 ,他的作品在印度本土销声匿迹 ,但在印度之外的佛教世界 ,他的声名却长盛不衰。本文从出土文书的角度出发 ,着重考察了他的《四百赞》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情况 ,旨在使读者对这一印度佛教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多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89.
90.
罗.弗洛斯特在其抒情诗中借助树林的象征反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进而揭示出人类的心灵真相。树林是其隐秘的心灵世界的象征,在诗人的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含义,是构成其诗歌深邃内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