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9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295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136篇
人才学   157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2466篇
理论方法论   264篇
综合类   4955篇
社会学   578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453篇
  2013年   386篇
  2012年   471篇
  2011年   580篇
  2010年   600篇
  2009年   561篇
  2008年   739篇
  2007年   546篇
  2006年   553篇
  2005年   426篇
  2004年   436篇
  2003年   349篇
  2002年   381篇
  2001年   297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手机短信     
《老年人》2008,(10):19-19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运不及我,则可以自足;常思某人德才胜于我,某人学问胜于我,则可以自惭。  相似文献   
32.
笛卡尔以来,主体问题始终是现代哲学最为核心的问题。但是,从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开始,主体已经声名狼藉,主体哲学的范式被视为陈腐过时了,传统的主体之争已经没有意义,无论语言是第一位,或者自我意识的个体优先,这两个范式中的任何一个都凸现和遮蔽着什么,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或者寻找一种介于这两种范式之间的思路倒是可能的,如米歇尔福柯之路。  相似文献   
33.
珍惜今天     
记得有一首诗这样写道:“镜里但见鬓如银,虚度光阴七十春。只因常立明日志,一生事业付子孙。”这首诗使我懂得了人必须学会珍惜今天,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相似文献   
34.
"意象"这一古老的美学范畴,在当今的文学批评领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对意象概念进行理论辨析的基础上,从魔幻小说中意象的审美创造和美学特征两个视角,探讨了魔幻意象的象征性和诗性特点,并尝试从视觉、想象、赋情、传达四个方面,描述魔幻意象的"美学空间".  相似文献   
35.
从高校改革的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入手,论述了高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新形势下共产党员的价值取向特点,以及在树立正确的人生现和价值观要处理的几个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和采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6.
作为一部具有浓郁诗意的作品,<边城>能激发读者沉醉的审美体验;作为一部具有悲剧意蕴的作品,<边城>能激发读者净化的审美体验.而沉醉和净化是两种高峰性审美体验,这就元怪乎<边城>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37.
38.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心理。民族审美心理世代相继,绵延不断,其恒常性和稳定性十分突出明显。究其决定因素,乃是一个民族生活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独特的物质生产方式,而独特的物质生产方式是最终极的根源;并且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与审美情感方式所使然。  相似文献   
39.
毛泽东从美学角度,论述了文艺作品的接受者的位置、范围、作用。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是工农兵。他们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人。接受者在审美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没有接受者也就没有文学;文艺作品能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者的反应与评判;接受者对文艺作品起着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接受者对作家的创作意图进行检验,接受者期待视野发生变化,文艺作品必须不断适应这个变化,并在创作中体现这个变化,接受者影响文艺作品的再生产。创造者有一个情感移向的转变及世界观的改造问题。  相似文献   
40.
周作人、刘半农等人提倡收集整理歌谣的最初目的,主要是民俗学意义上的。而当新诗被普遍认为缺乏必要的美学质素,写作者们四处寻求解困策略之际,歌谣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当作新诗的可能性资源之一。除在理论上把新诗与歌谣的关系作为一个话题加以探讨外,一些写作者也在创作实践中大胆地借鉴歌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也有人对新诗借鉴歌谣的做法持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