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1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46篇
管理学   71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46篇
人才学   70篇
丛书文集   2454篇
理论方法论   252篇
综合类   4674篇
社会学   287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419篇
  2013年   356篇
  2012年   436篇
  2011年   503篇
  2010年   471篇
  2009年   441篇
  2008年   563篇
  2007年   500篇
  2006年   438篇
  2005年   413篇
  2004年   393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359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现代性工程建构了时间与空间的新秩序,推动空间整体知识场域的形成。地方、地方性、地方感等正是现代性的产物,在与空间的对立关系中得到凸显。地方感的生成维系了主体与地方、地方与空间以及主体日常生活结构之间的诗性情感话语,通过“主体”“社会”“生活”三个维度凸显空间美学的意义结构。其一,地方感作为主体空间意识的组成部分,通过地方体验的方式构建符号意义。主体的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以及地方栖居等成为意义结构的深层维度。其二,地方感是现代性工程与社会空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审美现代性反思的话语策略。“认知图绘”的感性救赎原则与“另类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凸显了地方感的社会文化意义。其三,地方感重构了主体在数字化生活中的感性认知方式,实现空间嵌入机制的回归,彰显了“千高原”般自由的空间美学景观。“再地方化”与“流动地方感”不仅重塑了主体的视知觉审美机制,也赋予了后现代主体感性认知与精神栖居的自由。  相似文献   
82.
论中国古典意象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美学内涵,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形成的。就其审美特征来说,它具有主体性、象征性、多义性、承袭性,意象的审美意义具有多层次性。意象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有含蓄美、朦胧美、自然美、新奇美等。  相似文献   
83.
白居易认为真正的大乐应该是和悦、安稳之乐。他的这一思想渗透于其音乐诗文的全部,涉及到音乐生活的方方面面。白居易在音乐与政治、音乐与人情、音乐与自然等方面有深刻的见解,将“和”的内涵开掘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将儒家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84.
汉字作为"有益的传统",其谱系在文化转型中只能渐进地、部分地重构。在既有的"意义"、"部首"、"声韵"三大类汉字谱系的基础上,可以建构汉字的美学谱系。这一谱系可按照分类学的一般方法,分为Class系、Family科、Genus属、Species种四层级,在系一级可分为"天人、物象、心象、音象"四系。汉字的美学谱系可用"拓扑结构"描述呈现。汉字美学谱系更能接近汉字创制及发展的"原生态",可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可为寻绎天人之间的适当平衡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85.
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明  吴晓 《学术探索》2005,(3):116-121
西方现代美学选择了与古典美学相反的学术路径,批判并放弃了从理性、概念出发演绎出庞大的抽象理论体系的学术模式,追寻对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问题的解释,这为人类学介入艺术及审美领域提供了学术契机。而美学本身早就有着人类学表述的传统,为美学的人类学转向作了知识结构的准备,人类学一直以来热衷于对艺术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介入美学和接纳美学作了经验模式的铺垫。艺术人类学就是在美学进行困境摆脱时而与人类学整合而成。在学科特质上,艺术人类学表现为以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理论思辨作为潜在资源,以人类学的田野实证作为具体路径,以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求实的参与观察方法彰显其自身的敏锐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释力。  相似文献   
86.
作为中国边塞诗之滥觞的《诗经》中的战争诗,与西方战争诗歌代表作《伊利亚特》均是古代战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但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学风格、主体文化精神及生死观、战争观。  相似文献   
87.
奇观不仅是一种视听感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其最大特征在于它的非常规化呈现.当前,在技术发展的强劲推动下,视听影像的奇观化特征日趋明显,成为电影区别于其他媒介及艺术形态的方法与路径之一.事实上,奇观不仅在实践层面,更在理论层面上对电影艺术具有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影像奇观作为一种具有区别意义的内容与形式,是电影的内在特性之一,从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层面推动着活动影像不断变革出新.本文将从奇观的审美特征、电影艺术形式及技术等角度对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8.
试论农业审美愿景——新农村建设与环境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望衡 《江淮论坛》2012,(2):15-19,91
渔猎、农业、工业是人类历时并共时存在着的三种主要的生产方式,相应,自然界、农村和城市是人类历时并共时存在的三种主要的生活环境。目前的城市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按城市的模式改造农村,实际上是消灭农村。这种做法体现了工业社会的发展需求,然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出现,实际上正在将社会推向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已有向农村回归的趋势。农业生产本来更切合人性,而农村也本具有宜居和乐居的优势。这种优势,在落后的生产力的条件是低层次的,但借助了工业社会高科技的优势和后工业社会新的农业观念,它有可能发展到新的水平。未来的农村将成为人类理想的生活环境。未来的农业应让人类更幸福。  相似文献   
89.
当下盛行的所谓回归了本原的"身体美学",其实存在着诸多误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感性的萎缩与理性的失落。"身体美学"把"感性"等同于身体感知而排除了源于精神感觉的感情活动;对于身体感知的界定又偏重于生理性快感而不是心理性快感,这就切断了身体感知与理性的联系。二是身体的圣化与身体的消费。"身体美学"在批判传统美学中"理性的圣化"的同时,却走向了"身体的圣化"的误区;最终又在消费社会日益低俗化的大众文化中推进了身体的消费,使审美彻底沦落为功利性和商业性行为。三是技术的实用与美学的无用。"身体美学"试图将美学研究推进到实用层面和实践层面,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实用技术;但它在与运动学、健身训练、医学保健、医学美容等学科的联姻中必将不断被异化,最终完全迷失自身。在21世纪,美学研究要想摆脱困境,就要走出"身体美学"的误区,把人的需要推进到生存价值论的层面加以探讨,在此基础上重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0.
如果将中国美学的研究置于一个立体的结构中,那么不仅哲学的、美学的、作品的层面这三者不可或缺、交互证明、失之则偏,而且如下几种理论也需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礼乐论、宇宙论、自然论、才性论、意境论、理气论、心性论、身心论与生命论。本文所要探讨的意境论是这诸多理论中特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