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0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5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4篇 |
人才学 | 6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50篇 |
理论方法论 | 38篇 |
综合类 | 432篇 |
社会学 | 57篇 |
统计学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54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91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841.
今年恰逢弘一大师(李叔同)圆寂60周年,故撰此文以表对先师的怀念和景仰。此文是本人关于“弘学”研究的系列文章之一.“淡”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与“浓”相对的一个十分令人深思的审美范畴。弘一大师的恬淡书风是其人生的缩影、心灵的写照,本文旨在论述其人生及书艺体现美的历程为日益“淡化”的历程,揭示其人生及书艺所张扬的“淡中情味”。 相似文献
842.
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是人类自我解放的理论。这种哲学是现代性的文化精神的体现。它突出了人作为个体主体所具有的价值,从而显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本质所具有的意义。但独立的自我并不是孤独的自我,孤独的自我造就的只是市民社会的私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就是为了解决这种个体和类的矛盾,使个体能够成为类的存在物,得以自由和谐的发展。当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的“以人为本”与建构和谐社会的主张,其实质就是个体丰富性的马克思哲学精神的反映,这正是马克思哲学对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843.
844.
845.
846.
<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语文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语文教学中美的因素,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以期达到完善人格,陶冶情感、发展智力,促进人的各种潜能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素质发展的潜能,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47.
王向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4)
在黑格尔的芙学体系中,自然美是作为理念感性显现的艺术美的低级基础条件而存在的,因为它是绝少受到生气灌注.他的自然美不仅包括自然物、人的生物体,还包括社会生活的直接现实的存在.由于作为绝对精神的理念.只能浅近地存在于某些自然物的表面,而对多数自然存在却不能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中.见出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和社会事物中作为依存性的人不能见出独立完整的生命和自由,所以它的美是低级的、有限的,它由此推及到一切自然形态的自然和社会存在.借以达到对于人类生存的全篇枯燥散文的批判否定.黑格尔的自然美论不仅是美论,也是一种社会现实批判论. 相似文献
848.
陈志英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4):43-48
宪法学研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对宪法规定的普及宣传、解释或注释,以及对其合法合理性的阐述,而更在于从批判性的立场来发现宪法内容中的不足和过时成分,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推动宪法的发展和更加的完善化。因此对宪法学研究来讲,制度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对制定法完美化的批评、宪法的普遍性价值以及环境的变化都是宪法学研究要进行制度创新的重要原因。在各国,制度创新的进行一般是在兼顾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革命与改良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49.
试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如何理解 ,历来存在各种争论。着眼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 ,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双向视角 ,是确立亚细亚生产方式逻辑定位的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850.
傅德本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20-21,29
辩证法的普遍性是有其逻辑依据和人类认识根源的.辩证法作为哲学法则也是不会过时的.虽然实践哲学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但不能用它来取代全部的哲学或把哲学消解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