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二战胜利是战时同盟密切合作的成果。战后美苏两国在世界安排等诸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朗化,特别是在东欧和德国问题上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美苏联盟破裂,进入冷战时期。美苏由盟友变为敌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国战后对外战略构想的对立碰撞。研究美苏由同盟走向对抗的原因,对于认识当今美国和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及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苏在战时结成的同盟关系逐渐被新的矛盾所淹没。为了争夺战后地缘政治的优势,美英法与苏联在许多地区发生了冲突。其中,在伊朗、土耳其、希腊地区的冲突,是战后发生的第一场较量。其结果,苏联退出这些地区,美国的势力进入,对后来国际形势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以先秦史文献为基础,对春秋早期齐鲁两国间的博弈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揭示了齐国能够称霸和之所以没有吞并鲁国及各国臣服的内在与外在原因。分析认为:尽管齐鲁之间并没有拼出个你死我活的结局,但"主客"间已经易位,周王室宗主国鲁国的"王权"已经彻底让位给一个新兴大国齐国的"霸权",因此也就直接反映出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54.
苏美尔史诗<吉勒旮美什和阿旮>由于行文过于简洁及古苏美尔楔形文字晦涩难懂,50年来,国际亚述学界无人能令人信服地解释乌鲁克王吉勒旮美什在基什城的使节要求他臣服后而对长老和壮丁们说的有关水池和井的关键词句,因而我们无法理解基什要求乌鲁克臣服的理由以及两大城邦战争的目的.作者对这一段话中的最关键的苏美尔语动词形式til-til-le-dam做了仔细地推敲后,认为在这里只有til的不及物动词含义"(水池)枯竭"作谓语才是合乎逻辑的正确分析.美国学者克睿默推测它为"完成(水池)"的动词不定式是不合乎语意和语法的.根据这一新的分析,作者把这段话新译为"(使节说:)‘(如果不是基什,你们的)一个水池将要枯竭,(你们)国土中所有的水池都要枯竭了,国土中所有的(用)水罐(取水)的水池都要枯竭了,所有的以绳索提(水)的深池都要枯竭了.(因此,你要向基什进贡.)'"由此,两大城邦争霸的缘由被全新地理解为上游的基什大邦控制了苏美尔的经济命脉--幼发拉底河的水利资源而要求下游的乌鲁克臣服.  相似文献   
55.
"柏林墙"事件后,第二次柏林危机开始走向消退阶段。为了尽快在柏林问题上与苏联达成临时协定,肯尼迪政府竭力推动对苏谈判政策。在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肯尼迪政府力图排斥联邦德国的影响。然而,没有阿登纳政府的合作,美苏谈判就无法取得进展。在涉及到联邦德国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美国政府不可能绕过联邦德国。  相似文献   
56.
二战末年中关苏关系的战略变位,使解决战后远东国际事务的开罗体系让位于雅尔塔计划。美苏妥协达成的《雅尔塔协定》及其落实过程,使美苏在远东实际上处于冷战对峙中,成为美苏由战时合作向合作与遏制再到冷战遏制转变的分水岭。关苏依据《雅尔塔协定》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以及关苏在冷战背景下对华政策的具体运用,使战后中国政治陷入一种很难摆脱的结构性怪圈中,致使中国全面内战更加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57.
58.
试论20世纪中东能源地缘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最初成为列强争夺的目标 ,是因为它处于欧亚非的战略要冲。二战前后 ,地缘政治学由 19世纪末的“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空权论”发展到“资源论”、“能源论”。随着中东石油的大量开采 ,中东在国际舞台上更多的是扮演着能源地缘政治中心的角色。冷战的爆发 ,使西方大国越来越意识到中东能源的重要意义。从单纯的地理空间的占有、控制到对资源、能源的控制 ,美苏在中东展开了全面争霸活动 ,并导致一系列地区霸权主义战争  相似文献   
59.
春秋时期的战争性质是争霸战争,最初国与国之间因为利益而发生争夺,春秋初期由于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大致相等,为了使对手屈服只能借助"尊王"的口号来得到别国的认可进而四处征伐壮大自己的势力。伴随着南方楚国的日见壮大并成为北方中原国家的共同威胁此一时期中原国家在晋国的领导下打着"攘夷"的旗号共同外楚。晋楚争霸势均力敌两国为了保存实力进行了两次弭兵之会。两次弭兵之会后的国际形势,就成为晋楚双方为维护各自区域霸主地位而与邻国进行的战争,战争的性质也逐渐由之前的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  相似文献   
60.
19世纪上半期在英俄争霸的世界格局下,英国出于利用荷兰、西班牙、法国平衡沙俄在欧洲势力的目的,在确保其战略优势的前提下,与荷兰划分东南亚的势力范围,承认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地位,容忍法国在印度支那半岛的扩张,从而重新绘制东南亚的殖民版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