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629篇 |
免费 | 2114篇 |
国内免费 | 48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467篇 |
劳动科学 | 547篇 |
民族学 | 6502篇 |
人才学 | 2177篇 |
人口学 | 573篇 |
丛书文集 | 25566篇 |
理论方法论 | 4591篇 |
综合类 | 50369篇 |
社会学 | 7661篇 |
统计学 | 77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684篇 |
2023年 | 1813篇 |
2022年 | 1755篇 |
2021年 | 2396篇 |
2020年 | 2058篇 |
2019年 | 2352篇 |
2018年 | 889篇 |
2017年 | 1675篇 |
2016年 | 2297篇 |
2015年 | 3402篇 |
2014年 | 7244篇 |
2013年 | 6830篇 |
2012年 | 7713篇 |
2011年 | 7660篇 |
2010年 | 7161篇 |
2009年 | 7307篇 |
2008年 | 8010篇 |
2007年 | 6239篇 |
2006年 | 5365篇 |
2005年 | 4858篇 |
2004年 | 4552篇 |
2003年 | 4121篇 |
2002年 | 3265篇 |
2001年 | 2805篇 |
2000年 | 2002篇 |
1999年 | 982篇 |
1998年 | 510篇 |
1997年 | 461篇 |
1996年 | 266篇 |
1995年 | 190篇 |
1994年 | 134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72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作为清末立宪政治团体预备立宪公会机关报的《时事新报》,在张元济、汪诒年的带领下,原本是为了灌输国民政法知识、预备立宪而创设的。但是在武昌首义的革命风潮影响下,随着张謇、张元济等人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立宪党人内部的分裂,它与沪上其他报纸一道积极投身革命宣传以激荡风潮,尤其是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编辑出版了《革命文牍类编》《中国革命记》《革命党小传》等大量的书籍、期刊,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而考察这些文化生产背后的种种因素,除了与立宪党人思想倾向革命、沪上政治氛围浓厚有关之外,时事新报馆和商务印书馆当时面临革命党人的谣言政治的压力,是必须要予以充分考量的。在谣言充斥的革命压力铸就的舆论生态中,时事新报馆和商务印书馆通过自身的文化生产不但证明了自身的政治立场和革命倾向,而且化解了革命党人的谣言政治带来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62.
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将上古华夏世界分为东、西两个集团,以夏为西方集团,主要活动于河南、山西、陕西地区,这一学说对古史重建和夏商考古的影响有目共睹,由于豫西、晋南、陕北等地多处大型龙山文化聚落遗址的发现,夏居西方几成学界共识。夏居西方说的一个重要根据,是《左传》叔虞封于夏墟的记载,周成王灭唐,封晋祖叔虞于夏墟,因晋居河东,故可推定叔虞所封的夏墟必在河东,汉魏以来,学者皆承此说。实际上,这一推定并不成立。详考古书所载周成王时期封国格局、唐杜氏及其后裔晋国范氏的世系、迁徙和祭祀传统,可知周成王灭以封叔虞的唐国,不在河东,而在鲁西。叔虞始封的夏墟,实在鲁西河、济之间,其子燮始迁于河东。既然夏墟在鲁西而不在河东,则"夷夏东西说"以及基于这一学说的夏墟考古和古史重建,都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3.
分析了大学文化以及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及育人功能,阐述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从价值导向、平台建设、专兼职队伍建设方面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4.
李秀金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64-69
当代消费文化的兴起改变了当代文化空间的权力关系与文化秩序,成为影响当代文化转型的关键性力量。当代消费文化凸显着日常生活的价值,推动了知识分子的世俗化转向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淡化。而消费文化本身是权力争夺场域,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化领导权处于流动状态,面临多种权力关系操纵的可能。当代人有必要反思消费文化,着眼于历史的连续性、文化安全的视野、对话的方式、社会资本的投入、日常生活伦理的支撑,以此重构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化领导权建立的起点与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65.
革命精神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真理力量,它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范式是一种具有理论反思和批判精神的研究方法,能够揭示革命精神的内在机理,可以反映革命精神的运行规律.以"家—社会—国家"的文化范式研究革命精神,可以较为直观地把握革命精神的文化现象,推动革命精神的创新性发展."家—社会—... 相似文献
16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构想,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与西方所追求的构建全球化的世界正义秩序有一定相通之处,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举措在人类文明互鉴共融的思想逻辑中更具现实性和超越性,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进程中解决困境的智慧主张。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内生并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强化的多元文化共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人类社会实现文明共鉴、和谐共荣的核心理念,体现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文明交融互动的深刻文明发展机制。多元文化共生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中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在人类深度交流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认同感渐进而又深远的发展前景,并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7.
168.
孝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共识,也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内在动力。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孝文化内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加强中华孝文化的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现实中,中华孝文化在各民族实践中依然葆有儒家思想的底色,对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