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6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8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20篇 |
人才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135篇 |
理论方法论 | 15篇 |
综合类 | 346篇 |
社会学 | 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从促进城市环境管理水平入手,阐述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作用与主要成效,并将“十一五”“城考”指标与“十五”指标进行了详细比较,探讨了提高各城市“城考”工作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2.
“一评三考”工作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使教师考核规范化、系统化的一个创新机制,能够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一评三考”通过对教师师德评价、教师专业素质考核、教学过程考核和教学实绩的考核以及结果的运用,建立起对教师考核评价、激励制约的考核机制,科学有效地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3.
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监督和查处力度,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的作祟以及选任工作中存在的某些漏洞,致使这股歪风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蔓延的趋势.在有些地方、有些单位,跑官要官之风盛行,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跑官要官、任人唯亲、封官许愿、拉帮结伙等屡禁不止,甚至搞贿选、买官卖官等等.这种现象,虽不能代表干部队伍的主流,但却像长在党的肌体上的一颗毒瘤,严重败坏了党风和干部作风,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党的形象.如果不刹住这股歪风,让其肆意蔓延下去,泛滥开来,势必会损害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危及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4.
45.
赵鹿园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1):32-38
邹绍先赴河南任租庸判官,因刘长卿、皇甫冉、张继赠诗送别而值得关注。邹绍先任官时间,学界考订不一,多不自洽处。根据赠诗题目中“陈留”“毗陵”“洪州”的位置关系,结合三诗的形制特点,知三首诗为三诗人同在毗陵所作。根据三诗内容典故,综合安史之乱以来尹子奇、史思明乱河南等史料及刘长卿、皇甫冉、张继交游轨迹,可考订邹绍先任官时间在乾元二年(758)春。 相似文献
46.
王雪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82-86
法庆起义是北魏延昌年间由冀州僧人法庆领导的一次沙门暴乱,因其自号大乘,也称大乘起义。学界一般认为法庆大乘起义是弥勒信仰组织的暴动,对大乘一词的意义多从教派以及与小乘佛教相对的大乘观念来理解。但是从当时流行的佛教思想及经典背景来看,其自号大乘及起义的理论依据是直接来源于当时流行的《大般涅槃经》,与弥勒信仰无关联。 相似文献
47.
叶福林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3):9-13
坳上会议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起点。长期以来党史学界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最初东固地区的共产党人尚未得知中央八七会议的指示精神,而是根据当地农民运动的斗争经验和方志敏在吉安的革命宣传自发组织起来的。经过多方文献查阅和史实考证,可以认为:坳上会议的召开,诚然具有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但同时吉安党组织早在1927年9月中上旬就获得了中央八七会议和江西省委的有关指示精神。东固革命根据地是在党的八七会议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指导下创建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48.
李超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4)
本文尝试对刘蓉遗集《养晦堂文·诗集》(台北成文版)各篇目的内涵进行查考,前后历经两年有余。由于能力所限,仍有少数篇目查考无果,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49.
子学是我国传统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子学复兴应有自身的规律。子学起源于西周,繁荣于战国,中断于汉,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各代,时隐时现,而大盛于清中叶。清末子学复兴的思想背景是与近代以来特定的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紧密联系的。在民族精神的感召下,一些进步的学者为寻求经略国家的路径,试图从传统诸子学说中探索利弊得失,为治国方略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也得出子学不足以救亡图存,必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的先进技术,对传统的子学重新认识,提出新的政治主张与学术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50.
谯周是三国时期的史学大家,他的古史研究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为当时的史学透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他不主张社会倒退的古史观,具有“圣王不同姓、天命不常在”的疑古精神,以及以剔除史学中的神秘与虚妄的理性考史,这些主张和行为是史学独立意识的自觉,卓然独立于同时代史家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