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3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41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644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荀子天人观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天人观既有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又有对道、法诸家的选择性吸纳;同时又体现出受到其时代的自然科学的成就之影响。与同为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孟子不同,荀子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人相分"、"制天命用之"的思想,最终把这种思想归宗到国家的意识形态的高度,指出儒家的"礼"是治世之表,为国者应该隆礼尊贤,以尽其职责。  相似文献   
62.
"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  相似文献   
63.
运用社会分析和比较方法,对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进行了勾勒,试图梳理这两个历史阶段文学观之间的渊源关系,凸显它们的不同特点、优长与局限,并为建构一种较为完善的文学观提供借鉴.晚清梁启超的启蒙功利文学观和王国维的超功利人本文学观分别开启了"五四"时期"为人生"和"为艺术"两种文学观,但这种影响却是曲折的、复杂的."五四"时期这两种文学观缺乏晚清两大文学观的纯粹性,它们各自都具有多种文学观交相为用、看似分裂实则互补的特点,因共同地呈现出驳杂的风格.  相似文献   
64.
李渔的小说,推崇"俗不俗"的语言.主要表现为:好造奇语.对话机智生动,叙述语言幽默风趣和爱发奇论.他的语言风格体系,虽然不如"三言"凝重厚实,却别有一番雅趣和灵气,因也更富有"文人文学"的意味.  相似文献   
6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研究蓬勃兴起。很多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基础之上,沿袭了西方的相关理念来。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儒家文化中就已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许多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方式,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自然生命观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曾论及人与天地、自然之关系。笔者将儒家从生命的角度对自然和万物以及人的认  相似文献   
66.
先秦散文《庄子》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上古汉语用词的特点,其中的“”字主要用作连词,亦用作助词和代词。用作连词主要连接词与短语、短语和短语,可表达并列、承接等10种语法意义。其余还有由“”组成的“况”“今”“然”“俄”等几个复音词。《庄子》中“”的一些用法非常特殊,一些用法已经逐渐消失,一些还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67.
中国民族团结的南宁经验,是整体论的理论表达,即南宁民族团结工作同大象一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南宁经验提升的理论表达是一个整体的逻辑整合。南宁民族团结工作也是一个整体运作,三位一体构成的南宁市各族人民的同根同心同德的意象--“大象”意象,概括了中国民族团结南宁经验的泱泱大度、不拘一格、包罗万象、生机无限的气质和气度。《易·恒》:“圣人久于其道,天下化成。”“大象无形”正是对中国民族团结南宁经验大象意象境界 “化成”的提升。  相似文献   
68.
自2015年第1期(第35卷总第198期)开始,《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加大力度办好"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教育部名栏的同时,增设新的栏目——"游牧文化研究",其目的是搭建一个新的学术平台,更好地为广大作者与读者服务。何为游牧文化?学界普遍认为:"游牧文化就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居的人们,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游牧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游牧人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等,无不是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和写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  相似文献   
69.
论社会实践的它批判和自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对社会实践的批判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他看来,社会实践有对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社会结构、社会运动的基础性,却没有超然的、抽象的神圣性。从“劳动异化论”经“感性实践论”到“实践自由论”,展示了马克思对社会实践的批判轨迹。人类思维对社会实践的批判,是社会实践的“它批判”或“反思的批判”。人类精神生活的积极成果均是这种“它批判”的产物,“它批判”在实践总过程中只是社会实践“自批判”的一个中介环节。实践的自律性使社会实践由曲折到前进;实践的创新性则使社会实践创造出越来越高的条件,从实现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实践“自批判”的终极指向是超越生产劳动实践的“必然王国”,达到具有充分精神享受价值的人类生活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70.
"因声歌"与"缘事发"是汉魏乐府诗成诗的基本模式.这两种成诗模式不仅影响了乐府诗辞乐关系中以乐为主的特征,且揭示出乐府诗"缘情发"、"以悲为美"的情感倾向,并由此形成了乐府诗创作中诗乐相依、即事名篇等创作传统,对后世文人的乐府诗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