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3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41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646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自2015年第1期(第35卷总第198期)开始,《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加大力度办好"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教育部名栏的同时,增设新的栏目——"游牧文化研究",其目的是搭建一个新的学术平台,更好地为广大作者与读者服务。何为游牧文化?学界普遍认为:"游牧文化就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居的人们,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游牧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游牧人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等,无不是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和写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  相似文献   
92.
论社会实践的它批判和自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对社会实践的批判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他看来,社会实践有对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社会结构、社会运动的基础性,却没有超然的、抽象的神圣性。从“劳动异化论”经“感性实践论”到“实践自由论”,展示了马克思对社会实践的批判轨迹。人类思维对社会实践的批判,是社会实践的“它批判”或“反思的批判”。人类精神生活的积极成果均是这种“它批判”的产物,“它批判”在实践总过程中只是社会实践“自批判”的一个中介环节。实践的自律性使社会实践由曲折到前进;实践的创新性则使社会实践创造出越来越高的条件,从实现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实践“自批判”的终极指向是超越生产劳动实践的“必然王国”,达到具有充分精神享受价值的人类生活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93.
"因声歌"与"缘事发"是汉魏乐府诗成诗的基本模式.这两种成诗模式不仅影响了乐府诗辞乐关系中以乐为主的特征,且揭示出乐府诗"缘情发"、"以悲为美"的情感倾向,并由此形成了乐府诗创作中诗乐相依、即事名篇等创作传统,对后世文人的乐府诗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为迁移教”是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 ,主要包括两大要素 :一是有关迁移以及“为迁移教”的基本观念 ,二是“为迁移教”的基本教学技能 ,具体有激发动机、编选与教授学科内容、教授学习策略以及评估迁移成效等教学技能  相似文献   
95.
要全面理解唯美主义的内涵 ,首先 ,要分清其指涉范围 ,是就文艺创作思潮言的 ,还是就文艺研究方法提出的 ;其次 ,在此基础上 ,需进一步明确这一范畴的意指重点 ,是就文坛的一种创作原则言的 ,还是专指某一时期特定的审美追求 ;最后 ,应对其内涵所包含的几个层次逐层剖析 ,指出其与形式主义、审美救世理论和颓废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把握其核心与实质。惟有如此 ,才能真正理解其涵义。同时 ,在将该范畴运用于文学评论时 ,也要在其内涵限定的范围内正确使用 ,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否则“唯美主义”这一范畴就会被用滥用乱 ,失去其原有价值  相似文献   
96.
嵇康生逢魏晋乱世,在“越名教任自然”、“行不违乎道”的形上追求中,渴望达到“任逍遥”的精神境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却提出主体应在“畏死”的设定下拯救自身于俗世的“沉沦”之域,人只有“诗意地栖居”于“共在”的现实世界,才可在“返乡”之终途走向“主体澄明”之境。二人的形上追求与栖居选择异同共具。嵇康直面死亡的从容与海德格尔畏死生的超越使“向死生”被证明为哲学的永恒。  相似文献   
97.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危机.一些社会精英急切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他们几乎同时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这在文学界表现为大量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在众多国别文学的吸收借鉴中俄罗斯文学显得突出重要.即使强调"为艺术艺术"的前期创造社也视俄罗斯文学和作家为艺术沃土和精神导师.前期创造社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接受是一种精神契合下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98.
池莉小说<看麦娘>在语言上具有流水叙述特色."看麦娘"象征平凡又优美的双重人格,父亲正是这种人格的代表."我"所全心依恋的是与父亲和上官瑞芳共同拥有的幼年生活环境,那里生长着"永远的看麦娘".小说意在创造一种都市乡愁,显示市民生活意念都市生活危险真正理想的完美生活在过去.作家不应仅仅满足于市民情调的生产是应适当探索市民生活价值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99.
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老人”进入大众视野。与传统老人相比,城市“新老人”经济自足、心态年轻、积极参与社会。受个体化进程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为自己活”的价值理念在现实中常常与代际责任构成了明显的张力。城市“新老人”运用重新定义代际责任、重新分配时间和人力、赞助子女金钱、购买家政服务等策略来应对自我实现需求与代际责任的冲突。城市“新老人”的出现为未来养老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与新挑战。  相似文献   
100.
《中国合伙人》在向观众讲述三位主人公成功历程的同时,也重释了成功经验。这一重释建立在导演陈可辛独特的讲述策略的基础上,他将主人公的成功历程与他们不断转换的身份意识相沟通,用异于传统男女叙事伦理的手段以线性的发展脉络来表现女性如何实现逆袭,从建构男性的身份意识,重新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式成功故事。此后三者身份地位的翻转变化,则是他们重构人生理想蓝图的催化剂,重逢的遭遇成为加速理想实现的动力。在诠释成功的同时,陈可辛也努力在召唤青春记忆和友情伦理,这使得影片散发出浓厚的怀旧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主要得益于陈可辛的文化乡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