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4篇 |
免费 | 86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96篇 |
劳动科学 | 21篇 |
民族学 | 30篇 |
人才学 | 56篇 |
人口学 | 10篇 |
丛书文集 | 503篇 |
理论方法论 | 96篇 |
综合类 | 1407篇 |
社会学 | 353篇 |
统计学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102篇 |
2022年 | 111篇 |
2021年 | 148篇 |
2020年 | 117篇 |
2019年 | 121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91篇 |
2015年 | 135篇 |
2014年 | 255篇 |
2013年 | 145篇 |
2012年 | 176篇 |
2011年 | 165篇 |
2010年 | 168篇 |
2009年 | 146篇 |
2008年 | 175篇 |
2007年 | 137篇 |
2006年 | 97篇 |
2005年 | 82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休闲美学不仅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更能凸显以时间性为维度的实践美学所独具的介入生活的魅力。马克思美学在美学史上所引发的革命在于其彻底摆脱了主客二分的窠臼,使美学的研究对象得以本原地呈现,甚至改变了美学的语言风貌,其中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从时间性维度对审美生活中主体与客体关系及其结构所做的卓越描述,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同时性地处在一个业已完成的实践感之中。正是由于马克思对审美生活的时间性存在方式的奠基,才使得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被安置于社会时间之中,使得休闲美学在时间的角度既获得了结构清晰的内在构造描述,又获得了其根本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从而使得马克思的休闲美学显得尤为卓著。 相似文献
52.
多重理论视角下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推拉理论出发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收益-决策模型,可以知道农民工返乡创业决策是在城市与乡村推拉力量的博弈中,农民工对输出地和输入地收益比较后,做出的理性选择;从社会流动视角下看农民工返乡创业,则是农民工通过成为创业者这种上升式的社会流动,实现其自身的再社会化,提高其社会地位的过程;从需要层次理论看,返乡创业是农民工在其低层次需要满足后为获得更多的理解尊重,实现个人价值的最直接的途径. 相似文献
53.
孟浩然的性格与其人生悲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浩然的人生悲剧主要是性格导致的悲剧,具体表现为理性精神与感性欲望之间的矛盾.在孟浩然的一生中,理性精神往往被纳入感性欲望的任纵之中,而人生的追求也最终在感性欲望的满足中被汩没、消解. 相似文献
54.
55.
李遇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14-118
姚雪垠是新时期较早重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著名作家。本文探讨了姚雪垠在上世纪60、70年代旧体诗创作的三种类型:赠答诗、感事诗与"干校诗"。其所作赠答诗是当时与友朋间交往的心灵记录,以酬答臧克家的《璇宫感旧诗(三十四首)》最有代表性。感事诗呈现出复杂的精神风貌,以《咏怀杂诗》组诗最能体现作者的政治历史反思意识。而所作的"干校诗"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认同类型的政治牧歌,另一种是个人隐忧型的反牧歌写作。 相似文献
56.
为了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和谐的关系,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重庆市310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诸因素得分均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得分高于男生;相关分析发现,除个别个人和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领域以外,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及自我刻板性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同自我灵活性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高、低自我价值感的大学生在自我和谐诸因子上的得分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7.
58.
59.
20世纪40年代,张东荪对原有的真理相应说、配合说、效用说进行了分析,在知识社会学的影响下提出了自己的真理观。他认为,真理不仅有对不对、合不合、成不成之义,更重要的是要有不得不信之感及对文化的满足。由此他既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又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相对主义,同时把真理理解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0.
坊间著作多以皎然诗句之半诗情缘境发为据,以为皎然所论在于情与境互相生发,境为情源;而忽视了此半句之下文法性寄筌空.以全诗论,皎然所论情、境,不同于物感说心与物之感发. 心与物之空观,在于物迁与物不迁、有情与无情之中道.皎然并末因境空和无情而走向寂灭的空巷.心不为物迁、心不为境转,心不为情动;且能寂照双行,转物转境,这是大乘空宗中观的诗意写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