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6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正父亲今年九十高龄,儿子们为他举办盛大寿宴。老人家穿戴整齐,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端坐在太师椅上,望着眼前子孙满堂、齐家举杯的热闹场面,开心地笑着。寿宴中有歌舞节目,那是孙辈们的安排。众儿子在主持人的要求下,每人讲一段感言。此时的我浮想联翩,脑海里全是父亲的形象。  相似文献   
52.
最红的粉     
2004年的早春,Chanel、Dior、YSL等时装泰斗们争相表明了自己的粉红立场,或甜蜜优雅、或慵懒性感、或纯真可人、或聪慧精灵……总之,女人们依旧逃不出粉红色所编织的迷人衣网。当然,新春的粉红,在继续甜美之外,又更多地融入了优雅细节:如蝴蝶结缀饰、抓褶处理、丝质绸缎等等,绽放出珍珠般奢华与鲜亮的光泽,让我们可以从容地游走于纯真与性感之间、女人与女孩之间。  相似文献   
53.
《世说新语》中的儿童和少年具有聪慧、善良、自信、勇敢、孝顺等显著的优点。从《世说新语》文本中可以看出,教育、社会氛围以及孩子自身的勤奋好学是魏晋时期士族阶层中出现了众多品性卓异的儿童和少年的主要原因。而对这些超凡脱俗的少年和儿童进行描写和记录,则是作者希求延续生命智慧以求不朽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4.
今年是中国世界史学大师吴于廑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由于两部《世界史》编纂工作的关系,我曾与先生相处多年。先生的大师风范,始终活在我们的心里。先生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我终生难忘与先生紧密相处的日日月月。我虽没有那么幸运,投身于先生门下,但几十年来一直视先生为自己的恩师。先生的指导和教诲,受益匪浅,惠及终生。先生之德,高山仰止;先生之教,化雨春风。  相似文献   
55.
当前,处于文明转型时期的中国正在出现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为明确高尚精神对道德建设的引领和驱动作用,以期为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道德迷茫、道德困惑等问题助一臂之力,以雷锋精神为例,探究其民族性、时代性、典型性特质,并分析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高尚精神塑造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56.
正春节期间,央视调查"家风是什么?"引发了大家对重提家风的思考。什么是家风?现代职业女性应该如何传承家风?带着这两个小问号,和大家分享我的思考和感悟。家风是什么顾名思义: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尚、传统和涵养。纵观古今中外,教育世家弘扬学习、礼仪之风;军人世家铸造血性、刚毅之风;艺术世家彰显精细、巧慧之灵;商人世家精到算计、得失之衡;普通百姓养成的是勤俭和朴实之风。凡此种种,职业背景、生存环境不同,每个家庭家风不一而足,正所谓: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  相似文献   
57.
亚当·斯密学说在近代传入中国后,知识界曾从不同的侧面予以认识和评价。有的将斯密看作寻求国家富强的代表,有的将其看作经济学的开创者或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经济学的鼻祖和代表,有的认为斯密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来源,有的赞扬其学问宏大、人格高尚,也有个别学者质疑、批评斯密学说缺少创见,其提倡的自由竞争导致贫富差距加大。近代中国呈现的这些斯密形象,是知识界根据学术学理探究和社会政治需要所形成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谓近代中国知识界在时代和社会中的映像。  相似文献   
58.
59.
香蜂草     
曾经,有个失婚的历史系女教授,母兼父职勇敢坚强地将年仅3岁的儿子教养长大,聪慧懂事的儿子终于即将大学毕业,有一天在英国的夜里两点。她接到一通来自南非的越洋电话,和同学一起到南非毕业旅行的儿子,在南非高速公路上遭遇车祸当场去世,这位坚毅勇敢的母亲没有失声痛哭,只是接电话的手再也没有停止过剧烈的抖动。  相似文献   
60.
对满足物质需求的幸福和满足精神需求的高尚的追求是人得以不断发展的向心力,也是人的本质获得确证的形上依据.因此,作为由人对物的依赖性向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发展的中介,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在不断满足人的物质体验的同时,不断丰富人的精神旨趣.由此,从幸福到高尚的提升就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