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二战结束以来长期占据国际关系理论主流位置的古典现实主义不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时,对古典现实主义进行理论上的修正与补救,乃至较大的突破,并融合传统主义与科学行为主义在方法论上的互补优势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开始崭露头角,并在与新自由主义的论战中很快发展成熟,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之一。从理论上讲,结构现实主义对当代国际法,尤其是国际公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或某种解释功能。当然,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意义的,也有消极意义的。无论如何,对其进行探究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2.
如果有一种酒有着宛若少女般的情怀。她笑起来是甜的,也会有忧郁的酸,那么她一定是冰酒。它的整个生命历程,则宛然是一首少女的诗歌。轻扬灵动。把它比做少女。因为她干净得不加一点尘埃,娇贵得不染一点俗尘。 相似文献
23.
24.
正13年前,乡村教师陈撑位年近八旬的母亲突发冠心病,他千方百计寻医问药,使母亲保住了生命。2005年,老人又患上了糖尿病、脑萎缩和老年痴呆前兆综合症。医生断言,老年痴呆是世界医学难题,花再多钱治疗也白搭。然而,孝子陈撑位没有放弃,6年多来,他坚持每天为病痴母亲唱 相似文献
25.
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常态,但是对于其舍史和影响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持不同观点。在结构现实主义的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单元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也是个常态。华尔兹对这种常态的形成概括为合作的否定——冲突下的合作可能——合作肯定。剖析这种变换的过程,并揭露其如何衔接合作与冲突这一矛盾体。本文认为:冲突与合作看似矛盾背后的同一面,不过是“国际时段状态”并行不悖的两条平行线。 相似文献
26.
论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博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22-25
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出现了僵持局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形成的原因予以解读。冷战后东亚地区出现了权力结构变化,中日两个大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各自朝相反的方向同时崛起,使中日之间陷于安全困境状态,这是导致中日两国关系出现僵持局面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