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3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79篇
社会学   41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自学能力是指不依赖或少依赖他人的帮助而独立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拥有自学能力,将终身受益.培养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自学能力,应激发自学意识,增添自学的动力;注重授人以渔,增添自学的推力;改革评价办法,增添自学的引力.  相似文献   
12.
郭玉红 《生存》2020,(7):0211-0211
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学习。网络技术具有很多优势:有助于缩小不同地区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师知识结构的不足、有助于缩小传统教学内容与现实需要的差异。我们应该积极拥抱网络技术,充分信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自制能力。如果有能力的话,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制作精品课程,为学生们上网创造优良条件。  相似文献   
13.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变自觉不自觉地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着重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社会需求的教育创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经民  于莎莎  杨小乐 《西北人口》2009,30(5):124-128,F0003
我国教育一直采取教师讲解灌输的方式,学生复制性接受学习,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不强,与就业生活和社会进步要求存在差距。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能力与社会需求,转变传统教育认识与树立新的职业教育观。进行研究与实践性教学,培养造就企事业等社会需要的高标准从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笔者对高职院校自考生自学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析,通过对学习动力、学习基础、学习氛围、学校管理等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针对高职院校自考生自学能力的五项培养对策,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高职院校自考生的培养提供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涛  王燕 《兰州学刊》1998,(2):50-51
一、培养自学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长期以来,讲读课教学被看做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讲读课的程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惯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消极地听教师对篇篇课文的分析、讲解.这里缺少了一个学生自己对课文认识、思索、理解的思维过程.就是说,学习所得,并非自得.古代教育  相似文献   
17.
六步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单纯传授语文知识、 "填鸭式"、满堂讲的课堂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三方面阐释了六步教学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就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必须培养学生自己会使用语文这个工具的能力,自学能力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究其原因在于欠缺自学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黄景阳 《职业》2013,(36):58-58
本文结合目前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和笔者几年来参与中职教学的亲身感受,对中职英语课堂如何进行教学进行了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