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51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53篇
管理学   300篇
劳动科学   25篇
民族学   143篇
人才学   90篇
人口学   43篇
丛书文集   2733篇
理论方法论   417篇
综合类   5657篇
社会学   478篇
统计学   68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595篇
  2013年   481篇
  2012年   726篇
  2011年   666篇
  2010年   720篇
  2009年   625篇
  2008年   865篇
  2007年   652篇
  2006年   616篇
  2005年   515篇
  2004年   414篇
  2003年   396篇
  2002年   299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31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从2000年至今,我和中国科学院的同事一起,曾经多次赴甘肃祁连山考察,进行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研究,以便为控制日益严重的西部沙尘暴、促进我国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乃至决策。  相似文献   
32.
盛唐诗人岑参,以描写边塞的奇异色彩而闻名,而对其边塞以外的诗,人们却少有关注。实际上他各个时期的诗作,都很有特色。并且从他全部诗歌的创作来看,可以发现他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对“自然”风格自觉追求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33.
本文对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自然、艺术以及美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旨在 澄清其含义,有助于正确、恰当地使用。  相似文献   
34.
以分析而非综合的方法清理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中因“模仿/表现”二分而引起的概念困惑,在基于主客关系的思维模式层面消解西方机械二分,在中西文化上下文中重新界定“模仿”和“表现”,以揭示两种文论传统间的不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35.
刘壎诗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诗学主潮为“举世宗唐”,江西诗论家却是其中颇为特殊的一支,他们上承江西统系,探索唐、宋诗之渊承,成为“宗唐得古”思潮下较温和的“折衷唐宋”派,刘壎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刘壎的诗学思想有两大关键:一是“折衷唐宋”,二是以“四层次”论诗,其诗学思想受陆九渊心学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36.
鲁迅小说诗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诗学以历史的精神向度为焦点,依照别具一格的时空意识,采用一种充满真实感的、立体化的叙事策略,建构了一个体现历史演进的精神向度的世界模式。  相似文献   
37.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发现:少数癌症患者,虽未经任何治疗,却能够自然痊愈。  相似文献   
38.
迈纳通过他的<比较诗学>建构了一种跨文化的比较诗学体系.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对三种基础文类,即戏剧、抒情诗和叙述文学的研究,由于不同的基础文类处在不同文化体系中,因此,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比较诗学必定是跨文化的.跨文化比较所带来的价值判断、评判标准等问题可以通过相对主义加以克服,但相对主义仍然是有缺陷的,我们可以借助某种稳定性、确定性和科学性,走出相对主义的泥沼.  相似文献   
39.
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科斯和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异军突起。在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的假设前提下,新制度经济学沿用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考察除自然禀赋、技术和偏好以外的第四个经济理论基石——制度,研究包括法律、企业组织和社会政治文化等在内的制度结构问题,侧重于从微观层面和个人主义角度剖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以及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把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从人与自然之间的生产活动,拓展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活动。回顾2004年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仍旧方兴未艾。在西方,新…  相似文献   
40.
前人对<山海经>姑媱之山"草"的诠释,常常只抓住"服之媚于人"的致媚性能而忽略了其叶,其华、其实等植物特征."草"虽为"媚草",但并非媚草类的通称."草"亦非"灵芝".在先秦文献中"芝"并无神秘意义,"芝"被神化肇端于神仙方术家,谶纬之学将其神学符号化.李善注引宋玉<高唐赋>云:"精魂为草,寔曰灵芝",反映了战国后期神仙方术思想对楚文化的影响,是楚地原始巫风自然神崇拜向神道设教的圣物崇拜转化的一种表征.本文尝试将其致媚性能与植物形态结合起来加以考释,从而提出草即淫羊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