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2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4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0篇 |
人才学 | 9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03篇 |
理论方法论 | 9篇 |
综合类 | 209篇 |
社会学 | 24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通过认真梳理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洋务工业技术学堂,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学堂和外国语学堂中也广泛开展了近代工业科技教育,工业科技教育在各类洋务学堂中呈弥散性分布状态。这种弥散性使洋务教育在中国社会的工业生产、教育乃至思想、政治等方面的现代化转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对我们重新认识洋务运动相关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2.
33.
存古学堂从书院到学堂的过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迪香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从书院到学堂的历史进程中,受“中体西用”教育观的影响,清政府设存古学堂与新学制并行,以“保存国粹”。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历史反思,以大文化为背景,从一个侧面阐释了新学制建立的不易 相似文献
34.
詹向红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100-105
创办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学校——桐城学堂,是吴汝纶实施近代教育的唯一一次实践,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吴汝纶的教育思想。《办学公文稿》则凝聚了吴汝纶在中国处于危亡之际为救亡图存而改革教育的诸多思考,是研究考察吴汝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35.
黄挺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1)
本文通过时务学堂创办过程陈宝箴对湖南新旧势力的态度、陈宝箴与梁启超在目标与做法上的差异,去探讨陈宝箴在这一时期的思想,认为:陈宝箴在湖南对维新运动采取相当开明的态度,但又不赞成康、梁变法改制的思想,并对之严加批评。 相似文献
36.
37.
试论科举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银权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37-39
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科举入仕的中断使得旧式士人转而从商、从军,这不仅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经济基础,还为清王朝的覆亡培育了直接的掘墓人。科举制的废除,使得儒家的忠君思想开始动摇,大批士人的留学和新式学堂教育为他们接受西方革命学说提供了机会,而这又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8.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34
农学院是浙江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其根源可追溯至1910年创办的官立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几经变迁,渐次更名或改组为浙江中等农业学堂、浙江中等农业学校、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浙江大学劳农学院、国立浙江 相似文献
39.
黄丽芬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23(1):94-97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教育事业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0.
清朝末年,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重庆教育迈向近代化的历程也肇端于这一历史时期,其标志即为新式学堂在重庆的创办和发展。重庆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小学、中学、半日学堂等类型,分官立、公立和私立三种。创办方式一是设立新学堂,二是由书院、私塾改造而成。重庆各区县积极筹措经费,加强选用和考核教师,多渠道、多形式地创办新式学堂。所以,虽然重庆新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后来居上,短短10余年时间,重庆的新式学堂就初具规模。新式学堂的兴办,引进了西方近代文化知识,促进了重庆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使当地社会风气发生转变,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